本书是“北方文明讲坛”系列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分册,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与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性质分析、考古学文化类型划分与年代分期等。
老虎滩、棒棰岛、星海、老鳖湾、旅顺口、大黑山,大连的民间传说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书分为风物传说、海的传说、民俗传说、人物传说四个部分,故事生动有趣,富有浓郁的辽南地方特色。 品读大连 是以 记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风物 为主旨,融历史性、资料性、知识性、文学性、故事性等为一体的大连城市文化系列图书。
本书的研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东北历史上,农耕文化经历了史前、古代、近代以来三个阶段,东北各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农耕文化的演进历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北农耕文化的内涵包括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业遗产文化。其中,种植文化主要阐明东北农耕作物与耕作技术,尤其关注新作物与新技术的出现或引进情况;养殖文化则剖析东北农耕生产中的家禽、家畜饲养品种与相关技术;器物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东北农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陶器、工艺品等器物所反映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制度文化从中原农耕制度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民族创制的农耕制度文化两个层面,阐明东北农耕制度的文化源流;民俗文化以东北地域特色的农时、农谚为切入点,探讨东北地域农耕生产习俗、生
.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部系统探讨 东北渔猎文化 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就古今东北渔猎文化的源流、传承、族系、特色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剖析。其中既有综合论述,也有个案分析;既有权贵晏乐,也有市井生活;既有草长莺飞,也有铁马金戈;既有丛林法则,也有天人和合。作者充分调动既有素材和手段,尝试在真切的文化叙事中,表达隽永的人文情怀,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良心之作。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 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等内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文学青年被迫从东北流亡到关内,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东北流亡作家”。 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国仇家恨之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斥着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 有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姚韫、阎丽杰二人在研究东北流亡文学过程中,始终将其置于地域文化的场域中,揭示出东北流亡文学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构思、民俗世相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共通之处及其特质。
林声、彭定安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上编纵向地描述辽宁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辽宁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林声、彭定安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上编纵向地描述辽宁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辽宁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松花江是一条富饶而美丽的大江,也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江。千百年来,她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哺育了一代代各族儿女,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作者怀着诚挚的感情,多次走进松花江,用优美的笔触叙写松花江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全方位地展示了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有鉴于此,本书才选定了凭作者能力很难完成的课题,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连地区自古以来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源流、构成、特点做一简要的缕述,对大连文化的现状、综合实力、优势劣势及其个性特点做一初步的分析,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对大连文化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提出仅供参考的意见。文化者,博大精深之谓也,从其构成上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分,仅就精神文化而言,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十分宽泛的外延,其存在的形态,既有可见的可以量化的物质形态和符号形态,也有不可见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形态,几乎像血液一样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之中,融汇于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言谈举止、风俗习惯之内。因此,要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化做出全面系统的解读,是一件十分科学、十分严谨的系统工程
松花江是一条富饶而美丽的大江,也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江。千百年来,她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哺育了一代代各族儿女,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作者怀着诚挚的感情,多次走进松花江,用优美的笔触叙写松花江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全方位地展示了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齐齐哈尔有“鹤城”的美誉,始建于1691年,经历了沙俄的入侵和日本的占领,其城市建筑也打上异域的烙印。本书编绘了齐齐哈尔已经消失和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建筑及古老的民俗方面的图像122幅,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 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 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占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 “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 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书由谷长 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