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有“鹤城”的美誉,始建于1691年,经历了沙俄的入侵和日本的占领,其城市建筑也打上异域的烙印。本书编绘了齐齐哈尔已经消失和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建筑及古老的民俗方面的图像122幅,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齐齐哈尔有“鹤城”的美誉,始建于1691年,经历了沙俄的入侵和日本的占领,其城市建筑也打上异域的烙印。本书编绘了齐齐哈尔已经消失和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建筑及古老的民俗方面的图像122幅,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齐齐哈尔有“鹤城”的美誉,始建于1691年,经历了沙俄的入侵和日本的占领,其城市建筑也打上异域的烙印。本书编绘了齐齐哈尔已经消失和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建筑及古老的民俗方面的图像122幅,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齐齐哈尔有“鹤城”的美誉,始建于1691年,经历了沙俄的入侵和日本的占领,其城市建筑也打上异域的烙印。本书编绘了齐齐哈尔已经消失和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建筑及古老的民俗方面的图像122幅,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悠悠两千三百年,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到现代大都市,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先祖们奋斗的血汗,卓越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豪迈刚烈的精神品格……这一切,凝聚成以沈阳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独特风貌。对这种文化风貌的探究、展现和弘扬,是当代沈阳人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许多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撰写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然而,不必讳言,工作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对沈阳历史文化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沈阳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的需要。于是,在这样的历史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 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 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占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 “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 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书由谷长 春主编。
东北话简洁、生动,诙谐、幽默,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这方黑土地养育的东北人豁达、豪放、直率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东北话也借鉴了其他地区精华语言的要素。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早在明朝时期,就有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宦人家被流放到此,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白山黑水,给这片荒蛮土地带来文化启蒙,流放的人与东北原始土著相融合,又变成了新的东北土著人。加之近代几次大移民(也称闯关东)和现代建国后军垦等相融合,又把东北地域文化推向新的高潮,给东北话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喜剧小品让全国人民笑声不断,快乐无限。他的春晚小品已成为年俗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人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从而带动东北文化的厚积薄发,使得东北话热席卷全国乃
本书是“北方文明讲坛”系列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分册,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与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性质分析、考古学文化类型划分与年代分期等。
在人们的地域观念中,往往是按省来划分人群,所以才有了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河南人、为什么对东北三省,却习惯上总称为东北人? 一提起小品笑星,人们马上能想到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潘长江、巩汉林、黄宏,为什么他们全来自东北? 体育界出现过“马家军”,现在影视界以出现了“赵家班”,还有雪村现象,为什么他们都是东北人? 东北还曾有过淘金人、挖参人、放木排人、懂鸟兽语言的人,还有名声在外的东北胡子,真是奇奇特特东北人! 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着大烟袋,木头沉底石头漂起来,还有闻名天下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真是神神秘秘关东俗!
《辽宁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紧跟辽宁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的思路与目标,全面记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全书分为辽宁文化体制改革、辽宁文化事业发展、辽宁文化产业发展、辽宁文化软环境建设四部分。这种体例设置体现了当前辽宁文化发展的重心和热点。本书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旨在成为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发展的决策参考。本书研究方法上注重实证分析,也注重对文化发展形势的预测性研究,带有前瞻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