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理解或预测当今、未来的国际社会的动向。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内容后即可明白,笔者所建构的国际文化论框架,是为了能进一步理解过去、近代的亚洲国际关系,并进一步加以系统把握。概言之,要让东亚近代国际关系史之整体与部分(每个国家的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系统性理解成为可能,而摸索这种具有一贯性的说明方法,结果就促成了本书的诞生。换言之,本书乃以抵抗和文化触变为视角,来理解亚州人们如何为近代化付出艰苦的奋斗,并针对此一事实进行尝试。本书以近代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历史过程为素材,即为不言可喻的事实。另方面,本书显然并不局限于素材的特殊性,并将之与文化、文化变化的动态等一般属性进行比较,再来理解东亚的国际关系史。又本书曾先被翻译成朝鲜文,此次更有幸被译成中文,或许可以说以
本书从社会阶层优化、社会和谐发展以及高教、社会与人的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规律;跳出以往学者选取校内学生进行可能性分析的局限,直接选取社会人士进行实然性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校毕业生为整体样本,从流源、流量、流层、流型、流域、流向等维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选取美、英、德三个国家,分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本书在理论探讨、现状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形成高等教育合理分流影响社会合理分层流动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