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尽、系统地汇编和整理了我国古今工艺美术史料,阐述我国各种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分析艺术特色,介绍制作工艺,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到新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历程,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折服地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勾勒。而且,本书非常重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的属性,它对工艺美术史的勾勒都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的叙述和描绘来完成的,翔实的史料经过作者的整理排比,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并根据史料的叙述,辅以多张工艺品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说明某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我们发现有的艺术品很美,有的却不美?美,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绵延至今,同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无论是一幅画、一首诗,还是一尊雕塑,它们都是创作者理解美的智慧结晶,我们作为观察者应如何全面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创造力和潜力,如何解读创作者的用意呢? 在本书中,查尔斯 塔利亚费罗以经典的艺术品为例,巧妙地引导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和美的概念,进而阐释美学的精髓。从柏拉图的诗歌到林戈 斯塔尔的鼓,本书是一本完美的美学入门读物,适合所有对美学感兴趣的人。 ● 本书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 新核心素养 系列图书之一。 新核心素养 系列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知识广度,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涵盖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读本。
本书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年代,在经济、文化双重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收藏业和艺术品市场所经历的改革、创新和变迁。 上海在晚清民国形成了中国收藏的 半壁江山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收藏以国藏、国营为主,传统的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收藏业展现出了更多的内在活力。收藏以及相关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产业链,它由供给、中介、需求、产品和价格等诸要素组成。本书从拍卖、艺博会、画廊、古玩城、非公美术馆、非公博物馆、艺术家、收藏家等方面选取了八个典型的事例,分别反映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用一篇反映事物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和相互间逻辑关系的概述将这些案例形成体系。这些案例,以历史的观点总结经验,既反映我们走过的历程,又给后人以启示。作为历史性贡献和阶段性成
本书是婚礼花艺设计与制作的基础入门书籍。介绍新娘手捧花,以及头饰花、腕花、礼服装饰花等各类婚礼花艺的基础设计思路和制作技法。具体内容包括:婚礼花束的基本类型、不同的婚礼服装应该搭配什么类型的花束,各种花材在制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令人惊喜的婚礼花艺装饰品等、婚礼花束实例分析等。
实体模型制作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方法,其作用并不在于制作实体模型本身,而在于通过模型制作过程帮助与推导设计,这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途径。本书涉及建筑模型、室内模型、景观模型、产品模型等,其特色与重点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实体模型来帮助完成设计创作。 本书共分五章,包括实体模型概述、实体模型制作基础、实体模型制作材料和工具、实体模型的形态塑造和制作技法、实体模型在设计中的应用。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辅导用书。
我国的金银制品及其传统技艺历史悠久、艺种繁多,相关作品精美绝伦,蕴涵了中华民族独特智慧,是历代金银工匠高超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我国金银器是从传统青铜器浇铸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商周时代产生以来,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东汉时期,金银[艺大体完备。经唐至清10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明代以后景泰蓝工艺的运用,使之更加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金银器制作工艺由此也成为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南京的金银细工工艺始于六朝,精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兴于民国,创新发展于当代。金银细工以摆件和首饰为主,历代金银制品见证了南京金银细工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从2016年2月 2018年12月,作者用3年时间先后寻访了长沙、浏阳、湘潭、娄底、岳阳、常德、益阳、邵阳、凤凰、永州等地,采访了50余位匠人,记录了40种湖南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受访者大体为两类,一类是有着家族传承史,长的传承到第9代;另一类是拜师学艺后终身执业者。受访者中,有20位已经进入了国家、省、市、区级的 非遗 名录,拥有一定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如湘西银饰制作者龙吉堂、长沙铜官陶瓷炼制作者刘志广,他们用一颗匠心和一双手,造出世间至美之物;其余20位均为民间的传统手艺人,散布在街头巷尾里的纯粹的手艺谋生者,如遵循传统制造法的制香者、捞刀河后的打刀人,他们的手艺留存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手艺》反映了近年湖南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和从业者生存现状,书中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手工时代的朴素与浪漫,也成为湖南工匠
南京剪纸是江南剪纸的一个分支。由于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剪纸艺术呈现出南北交融、秀丽粗犷的特点,即“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见细,拙中见灵”。据史书考证,早在明代,剪纸就已在南京民间广为流传。所谓“金陵人家行聘礼”、“剪彩做鸳鸯”正是喜花剪纸在民间的盛行的写照。此外,斗香花、鞋样花、门笺等剪纸花样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参与了对南京剪纸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对其艺术创作给予指导和支持,使南京剪纸艺术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2009年9月,“南京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拥有悠久历史的南京剪纸又重新回到人们关注的视野中。
金国胜所著的《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从现代室内设计“轻装修、重装饰”的角度出发,系统构建装饰艺术品陈设与设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具有实战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试图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陈设艺术设计水平和鉴赏力,为日后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以御窑所在之江西景德镇和经营民窑之广东石湾的美术陶瓷从业者为案例,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美术陶瓷从业者如何演变成今天的艺术家,即从 工匠 到 艺术家 身份转变的历史建构过程,并且在面对不同的地方艺术传统下,艺术家的建构过程展现了何种不同特点。本书的研究基于大量的田野考察和文物史料,采用社会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切入,考察清末民初陶瓷消费市场、审美观念以及展示方式的转变,再由微观处论及景德镇民国时期名家产生的情况等问题,对目前石湾陶艺和景德镇民国陶艺史的研究有着补白的作用。
在历史上,现今的北京市崇文区曾被誉为“工艺美术的故乡”、“特种工艺的摇篮”。之所以有这样的美称,是因为从明末清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的工艺美术行业大部分集聚在区内。工艺美术业的主要行类有玉器、景泰蓝、象牙雕刻、雕漆、绒绢纸花、绒鸟绒兽、料器、纱灯宫灯、临摹、壁画、制扇、工艺木刻、戏剧、花丝镶嵌、骨刻、地毯、挑补绣花、烧 瓷、铜锡器、首饰、锤金、锦匣等,其中玉器、景泰蓝、象牙雕刻、雕漆又被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 本书主要记述的是崇文区地域内工艺美术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因崇文区域在清代含南城、东城和中城一部分,又位于京城的东南部,故取书名《城南工艺美术》。本书共收录58篇文章,约23万字。其内容涉及到工艺美术十几个行类的历史沿革、兴衰史、行业组织形式、传统工艺
《竹刻艺术(王世襄集)》由王世襄编著,“王世襄集”之一种,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本书从佛教发展史、考古学及美术创作等角度,介绍了敦煌北朝佛教艺术的源流、内涵及壁画中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分析了当时宗教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来的佛教艺术与汉文化之间的融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敦煌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