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分析框架。即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基本框架,涵盖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域,在学术界*次系统论述了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内涵、主要任务等,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思路,为学术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价值的成果。
本书稿为文化遗产蓝皮书系列第十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蓝皮书课题组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员团队共同完成。文化遗产蓝皮书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本年度主题为 以改革应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让文物保护和利用都成为政绩 。全书分主题报告和附件两大部分。主题报告是全书核心成果,以文物领域相关工作评估为主的附件则为主题报告提供论据支撑。主题报告主要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既有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系统改革目标与进展进行了梳理,并针对所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出建议。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本书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详细的论述、审慎的考辨,精心呈示了民国时期古籍的编纂整理、出版机构、传播流通等情况,全面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发展历程;并将该时期的古籍出版事业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总结了其在整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术研究、图书馆建设、社会大众传统文化普及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是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的全面反映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就、经验与趋势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本书紧扣革命文物价值阐释与理论宣传、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展览展示创新发展、融入 大思政课 教育、赋能文旅融合和革命老区振兴等关键问题,全面回顾了我国系统性推进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和主要做法,尤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见》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典型经验。本书提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战略部署,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完善法治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赋能、促进活化利用、拓展共享空间,以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工作服务效能为根本途
本书聚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的主题,在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现状,总结我国传统社会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主导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探索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实现机制。本书认为,需要发挥合力作用,调动多种要素,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探索有针对性的引领路径,构建系统联动的引领机制。
本书稿是第九本文化遗产事业蓝皮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牵头完成。本年度蓝皮书以 怎么走好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为主题,专门探讨这条路的方向、路径、动力机制,以及在这条路上文物部门如何与全社会形成合力,从而加强文物工作。蓝皮书共分四大部分。*章探讨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时代背景、工作要求和动力机制。第二章分析文物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制度成因。第三章提出文物系统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的措施。第四章分析如何加强文物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同时附录法国相关经验和国内成功案例。
本书主要从价值、 、实践与活用四个方面,展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探索。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 到 、从器物到精神等均有涉及,并以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思考贯穿全书,形成主题鲜明且视角多元的论述,其中以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辨析和乡村遗产的思考.为深刻。本书可供文化遗产研究者、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参考阅读。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
《黔南文化发展报告(2019)》对黔南州文化发展的趋势做了积极探索;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角度出发,深挖黔南文化资源,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文化品牌等多个侧面进行深入研究;对黔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茶文化、文产企业、“文军”扶贫实践、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黔南实践、“好花红”文化品牌、“中国天眼”契机下的科普小镇发展,从学理和工作实践的视野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黔南州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策略,对黔南州非遗申报的成果、非遗文化申报的困境与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
《文化与公共政策:面向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门编纂的2019年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论坛(Forum of Minister of Culture 2019)的会议成果报告集,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政策分析:分析了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以公共文化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尤其强调了文化、创意在激发区域和城市活力方面的作用;(二)区域分析:梳理了欧洲和南美洲、中亚、西欧和高加索地区、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非洲和阿拉伯地区文化创意政策、相关项目和文化创意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
龙是中国 为神圣的动物神,是十二生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精神图腾,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是华夏传统文化中源流 为久远、延续时间 长,也是 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之一,渗透到中国社会的 信仰、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及民俗等诸多方面。 我们的老祖宗借助于各种介质,让那些停留在神话、传说、典籍、想象中的龙,得以具象化。《龙藏九州:博物馆寻龙记》将陪伴读者们前往各地博物馆去探寻古代龙形文物的身影,以翔实的文字介绍、丰富的图片资料,揭晓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连绵不 、生生不息的部分谜底。 首先,从地域来看,本书展示了中国 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晋国博物馆、新疆哈密市博物馆等博物馆与龙相关的部分藏品,涵盖了不同地区、民族,充分
《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论集》一书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相关学术研讨的成果结集。本次研讨旨在组织礼学研究者,以解释文本构成与意义为宗旨,从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等方面深入探讨相关议题,以推进礼学研究的多维度发展。 本书共收录论文十七篇,所探讨的学术问题涉及礼学文献的文献形态研究、文本考据与分析、历代礼学思想阐释、礼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等方面。 在研究材料上,既有对新发现出土文献材料的整理与利用,也有对传统礼学文献的重新挖掘与细化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继承了基于目录、校勘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手段的传统,一方面也借助数字人文的发展,通过算法技术在 细化的文本层面上进行离析、比对、串联等分析;在研究深度
本书为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集刊,是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古代中国文史研究前沿高水平成果的展示平台。不仅有海内外学者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也有学科综述,对于集中了解相关学科研究的现状具有重要价值。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前沿论文及述评。一年四期,每期均集中一个主题,或为文学领域,或为史学方面,集刊都会网罗相关主题的一批重要文章。文章时段大致为中古隋唐到宋元明各代。常设栏目为专论、译文、书评、动态。本期为宋明文学会通专号。
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本论著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 六个浙江 *列研究的成果之一。 2017年6月12至1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描绘了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的战略目标。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下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 六个浙江 ,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院围绕中心,积极服务,迅速启动 六个浙江 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全院科研骨干30余人,成立六个课题组,分别对 六个浙江 进行调查研究。在紧锣密鼓的工作下,于2018年2月出版了总卷《践行 八八战略 建设 六个浙江》。之后,本论著为 文化浙江 研究课题组撰写的分卷《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 文化浙江 》
本书立足新疆文化繁荣和长治久安,既体现文化本质,又彰显新疆现代文化特质和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本书从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的构建、新疆现代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新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战略、新疆文化事业发展战略、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新疆文化安全战略六个方面对新疆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既有宏观、中观的阐述,也有微观的探析。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征引参考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材料,系统梳理西周巫文化形态的演化过程,深入总结西周巫文化演变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西周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具体呈现华夏文化“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礼乐秩序”“学在官府”等等单元结构,充分阐发了巫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市场供给质量的关键路径。本书以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创新性地提出数智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思路。本书重点研究了人工智能、大数据、5G和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并分析了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反思数智时代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提出双效统一的保障机制,能够为实践中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和政策建议。
《朱小蔓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十卷。选编兼顾朱小蔓教授学术贡献的代表性与全面性。整理她的所有论文,并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形成论文集;分卷专题遴选她的代表性专著与主编的学术著作;将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对话专著整理编排为教育对话集;系统整理她的学术活动,编排学术年谱。进而以论文集、著作、教育对话集、学术年谱等构成《文集》各卷。该卷以编年体记录朱小蔓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术工作,采用图文并叙的方式全景展现她在学术研究、著述立说、教书育人、演讲报告等活动中的思想、成就与品格,为研究朱小蔓学术思想提供基础性、系统性历史资料。
本书属“河南蓝皮书”系列,分总报告、专题研究篇、文化篇、事业产业篇、区域篇等,对河南省2020年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2021年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报告认为,2020年,河南的文化建设继续全面推进,文化民生工程扎实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拉开序幕,各项文化事业持续保持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继续快速增长,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2021年,河南的文化建设将继续保持好的发展态势,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推进,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加大,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
本书以“培育新赛道,树立新优势”为主题,聚焦后疫情时代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疫情冲击下上海文化产业抓住数字转型契机,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以及上海在“数字藏品”“数字出版”“元宇宙”等新赛道上开发的新成果。系统梳理了疫情之后, 文化贸易的发展规律和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全书展望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提供有力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