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系晚明 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本书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从生态学、结构学、形态学、文明学等维度对工匠文化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就逻辑范畴而言,其包括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三大核心要素;就历史范畴而言,其包括手艺工匠文化体系、机械工匠文化体系和数字工匠文化体系三大历史形态。而《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等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范式。本书既是 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成果展示,适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工匠文化通识教育或知识普及的读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 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 10个 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 书店 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 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该书作者从事民艺研究三十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汉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坛一罐都有详细的追踪和民俗学考察。全书按四季分类,将乡土中国常见或不常见的农具、布料、瓶罐、窗户等加以描摹和记录,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绘制了一幅包含着民俗、民风、民情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多姿多彩,以及乡土中国的文化形态、艺术形态和生活形态,为弘扬传统文化、记住中国人共同的乡愁保存了一份充满了美感的田野调查实录。 作家冯骥才说:“传统的积淀,理论的建造,文化的创新,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成就了潘鲁生浑然一体的民艺世界。而在他的民艺世界里,这些民间珍品是他与大地文化真挚的定情之信物。”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者立足本土,在大量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实地探访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引起 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组织结构上,本书共分为三个专题。
本书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出发,依托传播链条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四个关键要素充分阐释数字文化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并从数字文化事业、数字文化产业两类重要的数字文化应用场域梳理、探析数字文化的传播路径及实践模式,完整地呈现了数字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面向 传播这一数字文化的重要应用情境,本书探究了数字文化在传播中华 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多维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书是对数字文化的多学科全面阐释,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延展潜力。 本书主要面向研究数字文化的专家学者、从事数字文化实践的企 人员、文旅部门管理人员等。
本书以曲阜为案例,以基层名城保护管理者的视角,客观地反映曲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重大事件与发展历程,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设计智慧,文化是人群价值聚合的中枢,文化以无形浸润与约束的力量,影响着 的创新氛围及各主体的创新意愿与创新行为。本书在文化多层级、多架构对比的视域下,对创新能力的文化基因传递机制与内涵进行了刻画与研判,期望通过梳理、探询创新差异的文化之源,检视民族层面、区域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驱动创新的文化要素系统及其作用机理。希望能为提升中国 创新能力和构建优质创新生态提供文化视角的话语逻辑系统,进而刻画创新生态系统中文化参与构造的子系统,探索文化基因传递与创新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本书分为文化软实力研究概述和中国文论话语建设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对中国、英美、日本、德国等软实力研究,涉及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战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分子及民族心理、新闻传媒、影视、大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后一部分包括中国文论西方化的现代性语境、科学主义话语与文学元语言替换、科学主义与“文学批评史”及科学主义与文论话语、体系、范畴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市场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类文化子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市场机制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体系。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总论篇就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概念、特征、结构与功能等开展规范研究,以建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分论篇”分别就文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中介市场和监管市场等文化子市场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各子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建设的制度与政策需求。“行业篇”对出版、电影、电视与演艺等文化行业市场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不同行业文化市场建设的现状,探讨其建设的制度与政策需求。“域外篇”选取典型意义的域外文化市场样本,分析其各自市场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总结其市场建设的得失,归纳可供借鉴的主要经验。“对策篇”在分析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
文化市场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类文化子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市场机制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体系。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总论篇就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概念、特征、结构与功能等开展规范研究,以建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分论篇”分别就文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中介市场和监管市场等文化子市场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各子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建设的制度与政策需求。“行业篇”对出版、电影、电视与演艺等文化行业市场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不同行业文化市场建设的现状,探讨其建设的制度与政策需求。“域外篇”选取典型意义的域外文化市场样本,分析其各自市场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总结其市场建设的得失,归纳可供借鉴的主要经验。“对策篇”在分析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
在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旅游在相互碰撞、交织中激发出无限可能。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从多维度、多层次展现出文旅产业的 动态与未来趋势,展现出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体验。正是基于对这一变革现象的敏锐洞察与深入思考,从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从乡村振兴的文旅探索到城市 新的文化赋能,每一个篇章都蕴含着对文旅融合深刻内涵的挖掘与理解。
本书以长江流域城市(上海、南京等)及江南地区特色小镇为考察对象,解析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塑造与培育策略;基于文化现代化理论,分析 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基于名人级差理论,探讨城市名人文化资源的级差分类、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化利用;基于品牌基因理论,分析特色小镇的文化品牌基因及其品牌建设路径;基于调查访谈和数据样本,探析城市历史建筑的居民文化认知偏向、文化认同度、文化参与度,分析政府主体保护传承历史建筑遗产的基本策略;基于米歇尔·福柯的治理理论和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性理论,探析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博物馆等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性,分析上海城市博物馆受众的文化获得感及其提升策略;同时,还探讨了上海文化产业园区、城市网络文化安全、上海网络视听产业的治理主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2022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建校20周年、办学62周年。校史稿详细、真实、系统地记录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60余载来的风雨历程、艰苦奋斗、融合变迁和办学成就。抚今思昔、追根溯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奋进新时代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数智杭职·工匠摇篮”的发展目标,瞄准打造 、 上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职名校”建设目标,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奋力打造世界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贡献职教力量。
贸易法范畴内对贸易与文化问题的认识旨在从法律规范及其适用的层面对文化产品——文化商品(cultural goods)与服务(cultural service)——贸易规则及其对 产业政策法规的传导作用进行分析。相关讨论力求在自由贸易价值与文化的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一国规制 文化产业保留相应的政策灵活性,并有利于 与 范围内文化多样性的实现。本书以 贸易规则及其适用对一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边界约束与实质影响为切入点,以 自由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规则的演变及其对以电影、出版与互联网视听服务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的目标,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改革置于WTO自由贸易体制与新世纪区域贸易协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探析。本书特别注重对WTO相关规
《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是我国 部乡村文化蓝皮书,由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文化研究院联合编纂。 蓝皮书的总报告 从历史哲学的叙事尺度,衡量审视我罔乡村文明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百年巨变”,梳理概括乡村文明从“乡土中国”范式向“城乡融合中国”范式转变的历程,探索思考塑造中国式乡村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条件。 蓝皮书中的几个常设专栏聚焦我国学界多年来同绕乡村义化振兴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乡村振兴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宝贵的学理参考和经验启迪。
本书梳理了网络游戏中的 道德文化、 神话文化、 艺术文化、 政治文化和其他 文化;基于中国网络游戏领域存在传播 文化的途径先天不足、所传播的当代 文化欠缺、以 文化为主的网络游戏数量不多和个别游戏展现的 文化存在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网民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进而妨害 文化建设的基本判断,通过探求改善国产网络游戏文化结构设计及对 网络游戏运营监管等策略,推动网络游戏传播 多的 文化。
本书以江苏省文旅融合数字化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现状,研究文旅融合数字化创新的表现形式,通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无锡拈花湾三个项目进行具体阐释,展望江苏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前景。涉及内容包括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江苏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江苏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文旅融合的评估原则与指标体系、江苏文旅融合的影响因素、江苏文旅融合效能提升的辅助条件、江苏文旅融合的综合效能与前景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