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不同于主要作为新知识、新生活方式集散地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都市,“晚清北京”的意义 在于新旧共生、士庶交涉、旗汉杂居,传统政教与近代文明相交融。这一文化空间,既不失其固有的政治资源, 在清末“中西学战”、新旧社会冲突、上下关系变化、中外习俗 迭等一系列文化转型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 本书将晚清北京视为一个“文化空间”,探讨其间各个社群在各种场合运用多样表达方式的共生关系,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充分利用报刊、档案等原始材料,力图深入晚清的历史情境,研究具体的文化人物、事件、机构和相关的文学文本,力图交织呈现晚清北京这一特殊历史横断面的文化生态和城市性格。
本书关注日本世相和日本社会。由沙金主编,通过几位知日或旅日作家的日本观察,汇成一本较为全面展现当代日本状态的观察作品。全书主要由日本的教育、日本人的生活状态、日式社交、日本老人及老龄化现象、日本文化的底色五部分展开。在这本书里,可以看见一个日本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可以看见日本人面对当下社会困境的态度及对于寻求出路做出的努力,可以看见日式社交对于规矩和分寸极为讲究又远不止于此,可以看见日本老人面对衰老和死亡时展现出的积极姿态,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日本文化的作用,书中也将对于日本文化的底色予以阐释。全书涵盖近20篇文章,极富文化性和思考力,能为读者了解真实的日本提供参考。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 、政治等 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 书。
本书以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为案例,对当前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精神内涵进行解析并提出塑造和培育策略;探析城市居民对城市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传承的认知偏向、认同度、参与度,以及政府行为主体(元主体)在提升保护传承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城市文脉能力方面的文化治理策略。同时,构建名人文化资源价值指标体系及其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路径,丰富了城市文化市场治理的 多中心 主体治理结构理论及其治理路径,完善了 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主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共治 的文化治理理论,诠释了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权力基础和公民隐私权、知情权、文化共享权、文化表达权等文化权利基础,并针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市场、城市网络文化(产业)的治理实践,提出具体的治理策略和路径,丰富了城市文化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理论内涵。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是日本当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对福泽谕吉的名著《文明论概略》(1875)的再解读。《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走向,后经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阐释,成为介入当代思想生产的经典文本。作者把《文明论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并参照近代日本 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洞见、偏见和内在矛盾。子安宣邦通过精读福泽谕吉这部为回应19世纪后期亚洲发生的巨大转换而写作的著作,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历史,以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 化”处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