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文化遗产蓝皮书系列第十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蓝皮书课题组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员团队共同完成。文化遗产蓝皮书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本年度主题为 以改革应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让文物保护和利用都成为政绩 。全书分主题报告和附件两大部分。主题报告是全书核心成果,以文物领域相关工作评估为主的附件则为主题报告提供论据支撑。主题报告主要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既有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系统改革目标与进展进行了梳理,并针对所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出建议。
本书主要从价值、 、实践与活用四个方面,展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探索。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 到 、从器物到精神等均有涉及,并以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思考贯穿全书,形成主题鲜明且视角多元的论述,其中以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辨析和乡村遗产的思考.为深刻。本书可供文化遗产研究者、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在 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 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本书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借以一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外文系日语本科,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曾在神户大学、爱媛大学、山口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
本书为第6本文化建设蓝皮书,作为院外皮书已经列入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组织编撰。本书着眼于我国文化发展,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等六个方面,对2017-2018年我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文化两年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2019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藉此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提供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旨在增加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本书围绕我国 文化创新 这一重大课题,集中了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了 十二五 以来我国在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 文化、文化智库、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 十三五 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新领域*权威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权威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俄罗斯千年文化充分汲取了基督教思想。在本书中,利哈乔夫强调了俄罗斯文化的欧洲特点,与此同时,也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俄罗斯人对精神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也体现于俄罗斯审美标准和俄罗斯东正教的宗教体验之中。这种敬慕大地及崇拜大自然的经验,产生于罗斯受洗(接受基督教)前后的生活实践,这种经验是当代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而这些理论决定着俄罗斯的命运。 《俄罗斯千年文化》是利哈乔夫 一部专著,论题明确而深刻,有助于提高每一位读者的文化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本书是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俄罗斯文化研究的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自2000年成立到2016年,总共组织编撰出版《文化蓝皮书》20本以上,其中《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13本。2019年,中心正式重启《文化蓝皮书》的编写工作,2020年出版,更名为《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我国文化产业在将近3个五年计划的较长时段中,总体上实现了高速发展。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从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文化产业离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的目标越来越近,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分年度看,上述发展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到201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3.4%,2010年以
本书以 十三五 时期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研究 为主题,分为总报告、文化事业篇、文化产业篇、专题研究篇、典型案例篇五部分,对河南文化2015~2016年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与展望,对河南在 十三五 时期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基础、形式、路径等等问题作了分析预测,并且围绕2015年 文明河南 的建设情况,以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产业优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城市联盟、陶瓷文化、商埠文化和姓氏文化为案例对河南文化今后文化发展做了展望。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 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 10个 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 书店 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 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9)》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之“文化金融蓝皮书”的第三本报告,由 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文化金融50人论坛共同推出。2018年, 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立了文化金融研究中心,这为我们进行文化金融研究提供了 好的保障。报告旨在梳理文化金融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的监管部门、其他经济主管部门、各类行业组织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企 、金融机构和类金融组织提供实践分析材料,为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基础框架和文献素材。
本书立足于85家 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 的观察数据与理论思考,围绕我国 文化政策 这一重大课题,对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微观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本书以“在新型城镇化中让文物说话、助国家强大”为年度主题,以文物“十二五”中期评估为依据,从第三方评估角度,比较客观系统地阐述了文化遗产事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和制度成因,并针对主要的制度成因进行了从“全”和“深”角度改革的探讨,给出了文物及相关系统在若干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方案,希望借此使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更好、更全的形式充分显现,为国家增强软、硬实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