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本书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本书汇集两岸故宫及台北 中研院 所藏马亮文献凡400多件,逐一抄录、标点。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以朱批原件为准,对其奏折、函牍进行标点、校勘与补正,详细而系统地考证其在任期间对外交涉、发展生产、推行教育、捐资助赈、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真实地再现当时中央王朝对边疆地方治理情况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以期达到反映目前*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极为丰富、内容较为完备的研究文本。
清末经学大师皮锡瑞从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正月初一开始留存日记,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初四辞世,记事长达十六年,文字超过一百万,蔚为大观。其内容细大不捐,上至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
《周礼》原名《周官》。是拟定周代官制的著作,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部分,其中冬官于汉初亡佚,补之以《考工记》。《周礼正义》是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在汉代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的基础上对《周礼》加以考证疏解之作,书中博采众说,资料繁富,考证精详,对研读《周礼》一书,极有参考价值。 此次经过汪少华先生点校整理,质量更上层楼。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为七三一部队固有名。《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留守名簿》于1945年1月1日编成。所谓《留守名簿》,日本陆军省为了管理战时派出的“外征部队”,强化“外征部队”与其留在本土的家属联系,明确规定“
“前四史”是中国史学经典著作,包括: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优选的四部。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多年来已成
甲八五五部队,即侵华日军“北支那”防疫给水部,是驻地北平的日本细菌战部队。本书记载了部队1242名成员信息,全部为手写字体,以日语假名音序排列,记载了1242人的个人信息,绝大数篇幅没有人为遮挡,但有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
杨天石主编的《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
......
本书汇辑整理校释汉伏胜、郑玄《尚书大传》,唐李鼎祚《 集解》,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廖平《今古学考》,及《大学衍义补》等历代经学名著,为读者提供一套大体完备的中国经学中基本读本。
《尚书注疏汇校》共二十卷,由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持编纂。该书以校勘《尚书注疏》传世版本为主,以《尚书》早期单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为辅,所校版本有:唐开成石经本、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铎旧藏宋
杜泽逊主编的《尚书注疏汇校(共9册)》以校勘《尚书注疏》传世版本为主,以《尚书》早期单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为辅,所校版本有:唐开成石经本、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铎旧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图互注本、宋魏县尉宅刻本、蒙古平水刻本、魏了翁《尚书要义》、元相台岳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乐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内府钞《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清嘉庆阮元南昌府学刻本,共十九种。 其中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影印置于各卷汇校之前,其余十八种为校本。同时吸收了前人尤其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
魏收撰的《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8册)》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诗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 《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