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柳诒徵先生1927年1月至1928年1月间所撰《日记》,完整记载了这一时期作者亲历的家国要闻、交游往还、治学日常及家庭亲情。书中不仅收录柳氏已刊、未刊诗文手稿,更涉及蔡元培、陈三立、陈寅恪、陈垣、胡刚复、竺可桢等学界名流,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图书馆事业建设等历史细节,为近代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实证。此外,本书采用日记释文与影印底本对照编纂,附《人物简介》《人名索引》等检索工具,兼顾学术研究与文献保存需求。 柳诒徵先生的日记是其学术思想、生活轨迹与社会观察的直接载体,既可深化对其个人学术体系与文化人格的理解,亦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文化转型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通过记录新旧文化碰撞下传统学人的治学实践与精神困境,本书揭示了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思想抉择与文化坚守。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图叙史,多角度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景象。372张图片取自泰晤士报、世界画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权威机构,从各国视角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细节、经过。从广州城被焚毁到北京城大门被铁骑踏开,展现真实残酷的鸦片制造、坚船利炮、战火硝烟;也呈现中华大地的城市街景、皇家园林、建筑、珍宝 为读者提供了专题图片资料库,以便在细节中发现历史。作者还挖掘中外史料,与图像相佐证,呈现真实的战争与被图像 形象塑造 后的战争,探讨西方媒体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读,揭示三礼结集的过程和时间,解析三礼的篇章结构和基本内容,并梳理历代围绕三礼展开的学术研究,探寻三礼学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第二部分是经文选注,对三礼原典进行精读,注解以古注为主,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三礼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粤东名儒言行録》二十四卷,清邓淳编。它辑録了东汉光武至清乾隆 以讲学为主 (二)的广东名儒共八十人的言行。故一编在握,则广东千数年的理学发源、传承及发展,一目了然。
《黑鞑事略》是南宋赴蒙古的使节随员彭大雅、徐霆所著的蒙古见闻录。两人原各自记有见闻,后徐霆以己作为 疏 附于彭作下,将二书合成一部。宋人称蒙古为 黑鞑靼 ,故名《黑鞑事略》。 本书以作者耳闻目睹的记载为基础,全面叙述了蒙古朝廷主要人物、地理气候、牧猎方式、语言文字、历法筮占、官制法律、风俗习惯、差发赋税、商贾贸易、兵马将帅、军事战法等,以及所属各投下状况、被征服各国的名称。本书内容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十三世纪上半叶历史的珍贵资料,晚清以来受到海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许全胜《黑鞑事略校注》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一年姚咨藏抄本为底本,参校多种抄本、刻本,汇集李文田笺注、沈曾植校注和王国维笺证并加考证按断,并配有彩色插图,编有索引,附有各版本题跋等,是对《黑鞑事略》一书全面而深入的校注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历史地理概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是钱学森在美国被迫参加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露的档案资料整理并翻译成中文,是听证会全记录中文版本的首次出版。钱学森听证会是钱学森回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中为重要的篇章之一。钱学森在听证会上掷地有声的回答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本书为深入开展钱学森研究以及20世纪中国留学教育史和20世纪国际冷战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手史料,同时也为新时代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一、省志 〔明〕《嘉靖浙江通志》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52-61《水利志》 敕修《浙江通志》卷62-66《海塘》 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96册《水利》 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97册《水利》 二、府志 〔宋〕周淙纂修《乾道临安志》 〔宋〕赵与修、陈仁玉等撰《淳祐临安志》 〔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 《严州图经》、《严州续志》10卷 〔明〕陈壤、夏时正纂修《成化杭州府志》 〔明〕陈善等《万历杭州府志》 〔清〕马加龙、杨鼐纂修《康熙杭州府志》 〔清〕郑沄、汪沆等修《乾隆杭州府志》 〔清〕陈文碌、邵晋涵等修《光绪杭州府志》 〔清〕王棻《光绪杭州府志稿》 〔民国〕龚嘉俊、陈璚、王棻、屈映光、陆懋勋、齐耀珊、吴庆坻纂修《杭州府志》 〔民国〕《新纂杭州府志稿》 陆懋勋 〔民国〕《杭州市新志稿》 干人俊
欧仁 鲍狄埃作词、皮埃尔 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标志性符号,列宁曾赞誉它是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1920年以降,《国际歌》通过法、俄两条不同渠道传入中国,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见证。本书分为三部分:编 译本 ,汇集了33份来自不同译者的《国际歌》中文文本;第二编 底本 ,收录了影响《国际歌》中文翻译的法、俄、英、德等语种的外文文本;第三编 传播 ,通过对1920至1949年间报刊文献的梳理,呈现了《国际歌》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
光绪版《畿辅通志》是清朝直隶省省志,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延聘保定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纂修的。于同治十年末始,于光绪十二年修成,历时16年,用银近12万两。该志系统记述了直隶省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本册含原书1-7卷内容,为帝制纪中的诏谕部分。
光绪版《畿辅通志》是清朝直隶省省志,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延聘保定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纂修的。于同治十年末始,于光绪十二年修成,历时16年,用银近12万两。该志系统记述了直隶省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本册含原书8-15卷内容,为帝制纪中的宸章、京师、陵寝、行宫部分。
光绪版《畿辅通志》是清朝直隶省省志,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延聘保定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纂修的。于同治十年末始,于光绪十二年修成,历时16年,用银近12万两。该志系统记述了直隶省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本册含原书16-24卷内容,为表中的府厅州县沿革表和封建表部分。
《杭州文献集成》本着全面、经典的原则,重点收录历代记述、研究杭州的文献,兼收历代杭州籍人士的著述,以及久居杭州的非杭州籍且其主要著述在杭州完成者的著述。以点校整理为主,有重要价值的善本、孤本、稀见本等影印出版。本册包括《武林往哲遗著》之《倪文僖公集》《青溪漫稿》。
新记《大公报》是一份文人所办的报纸,但又不同于具有鲜明党派性的其他文人报纸。它是商业性报纸,广告是其维生机制,但以公众利益为优选准则的办报最终目的又使其区别于其他商业性报纸。本书围绕广告这一报纸的主要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周策纵先生学贯中西,兼通文史,与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和澳大利亚的柳存仁先生并称汉学界的三老。周先生一生交游天下学者,与先生邮筒往还,反复论者多为名家,如刘若愚、杨联陞、王利器、王元化、周汝昌、周振甫、钱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