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个刻本。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通行的注本、评点本、图咏本等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 作为《〈聊斋志异〉珍本丛刊》的开局之作,天津图书馆藏本首次灰度影印,本书原为著名学者王利器所藏,与上海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博物馆等藏本在篇目、卷首、文字等方面出入很大,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特别邀请聊斋学者袁世硕教授作序,邹宗良教授撰写前言。
自1837年摄影术在巴黎公布以来,这种能将稍纵 即逝的场景定格下来的艺术深远影响了文明的发展, 因为它提供了比文字资料记载*准确、*生动的历史 生活图景。摄影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传入中国的。因此中国摄影活动的* 早参与者几乎全部是外国人。到1901年,东安门外霞 公府路南新开了一家 山本照相馆 ,经营者是已经 在北京及周边拍遍风光名胜并回日本出版了一本摄影 集的山本赞七郎。从这时起一直到1930年, 山本照 相馆 作为北京照相市场上*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一直经营良好,为很多中外知名人士拍摄了照片;又 因照相馆开在内城,常有王公贵族光顾,渐为宫廷所 熟知并获引荐。徐家宁编*的这本《山本赞七郎(精) 》里主要收录了山本赞七郎拍摄的旧北京城的历史风 貌和以及那个时代的中外知名人士和清廷贵族的历史 影
已经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故宫)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符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本书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建设史、紫禁城作为朝廷的政治史、紫禁城作为宫廷的生活史、紫禁城作为故宫的博物院史四个方面着眼,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予以呈现,是一部紫禁城的整体史。
本书收录《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云南、贵州卫所选簿,对其进行校注。同时,对所见明历朝实录、《明史》、其他史著或地方志的记载与各选簿贴黄、选条的记载相互补充。 本书对卫所职役来源与移民研究,明初政治、军事史研究,明代军事活动、边疆史地及少数民族史研究,明代地方家族与人物史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在《徽州合同文书汇编》影印本、点校本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利用大量的手合同文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和其他相关资料,对清代合同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导论部分论述合同的起源、合同文书的统一性及合同关系的类型。其后,分七编(分家合同、家族合同、邀会合同、管业合同、调处合同、禁约合同、应役合同),每编讨论一种合同大类,或两三种意义相近的合同种类。从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一步步向外,探讨同姓家庭的联合组织(如家族),以至异姓家族的联合组织(如会、禁约、里甲或保甲),从而展现传统基层社会的整体面貌。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清至民国徽州合同文书的辑释与研究(1644 1949) (12AFX004)项目成果。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且与古代王朝历史紧密关联。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称 历象之学 ,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门显学(农、医、天、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在我国古代正史系统 二十四史 中,从《史记》开始,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形成了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这些天文学史料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特殊使命,即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军事、宗教、礼仪系统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鉴于此,针对目前我国天文学系统史料整理方面的空白,本书将我国古代天文志加以校正、注解,以 二十四史 中的天文类志书为基本研究对象,在中华书局《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基础上,借
《清代经世文选编》是一部从清代刊印的多种 清代经世文书 中按照一定标准遴选出来的清代经世文单篇作品集。本书选录清代经世文作品1100余篇。全书200万字。本书是收录*全的 选编 。本书以世传的已知清代经世文编专著为依据进行精选。据传本得知,清朝先后编印的《经世文》专著有近二十种。本书将世传的这些《经世文》专著全部网罗进来,故称 *全 的 选编 。本书内容相续,前后连接。本书选录的各类清代经世文编,*早的一部是贺长龄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后一种是光绪时无名氏编的《*经世文编》。其中有续编、三编、四编等,内容相续,前后连接,比较全面反映出清朝各个不同历史阶段 政事得失 情况。收录了未以 经世文 题名的经世文专著。有些书,其题名尽管没有使用 经世文 ,但书的内容其实就是 经世文 。这类书包括清陆燿的《切问斋文抄》
《盐铁论》十卷,汉桓宽撰,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张敦仁刻本影印。半页十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框高19.8厘米,宽12.1厘米。前有都穆序,涂祯序;后有张敦仁《重刻盐铁论并考证序》《盐铁论考证》,顾广圻《盐铁论考证后序》。 桓宽,字次公,西汉汝南郡人。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生平资料仅见于《汉书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 此书由桓宽依据始元六年(前81)盐铁会议的官方记录和与会乡前辈的追忆,整理推演而成,凡十卷六十篇。书中记述当时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反映了当时以桑弘羊为首的公卿大夫与贤良文学之间的尖锐矛盾。桓宽感情上明显偏向贤良文学一方,尊崇儒家思想并对官吏权贵抱以讽刺态度,对公卿大夫多有贬抑之辞。 《盐铁论》成书后流传不绝,今存世*早的版
宋人笔记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了解宋及宋代以前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弥足珍贵。《全宋笔记》第九编分十册收录了《释常谈》《山水纯全集》《续清凉传》《漫堂随笔》《侍儿小名录》《林间录》《守城录》《云斋广录》《秀水闲居录》《补侍儿小名录》《续补侍儿小名录》《宗忠简公遗事》、《皇太后回銮事实》《翰墨志》《闲燕常谈》《侍儿小名录拾遗》《鬼董》《睽车志》、《乐善录》《夷坚志》《夷坚支志》《夷坚三志》《续释常谈》《碧湖杂记》《祛疑说》、《丛林公论》《溪蛮丛笑》《泛舟游山录》《入越录》《醉翁谈录》《习学记言》等31种宋人笔记,总计271万字。 本编所收笔记多数系点校整理,有些属稀见本。如吴幵《漫堂随笔》,多载北宋英宗至哲宗时期朝野见闻,其中关涉北宋名臣王安石之记载,鲜见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共分折件、档册、书册等三编,其第二编档册类,主要收录武职选簿。武职选簿不仅为研究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有价值的原始资料,也是研究明史其他诸多重要领域的基本史料之一。 本书 广西卷 收录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8册所收广西都司桂林右卫、柳州卫、南丹卫选簿, 四川卷 收录选簿包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7册所收四川都司成都左护卫及大渡河、威州、叠溪、灌县、青川、保宁、雅州、广安守御所,第58册所收四川行都司宁番卫、越嶲卫选簿。对所收录武职选簿全篇抄录的同时,进行了研究性校注,对所见明历朝实录、《明史》、其他史著或地方志的记载与各选簿贴黄、选条的记载相互补充,以供学者使用、研究。 本书为研究明代,特别是广西、四川地区军户、武职官员世袭制度,移民史,政治、军事
陈伯陶是清朝探花,是清朝后期著名学者、官员,本书是对其诗文、日记的整理成果,包括《瓜庐诗剩》《瓜庐文剩》《扈随日记》等,尤其《扈随日记》记录了清朝晚期的很多重要历史史实,如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西安的先后过程等,对历史有很多启发。今人对其进行标点整理。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严州为浙西旧州府,曾以秀丽的风光和重要的交通位置闻名天下。其地今为杭州下属的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严州文献集成》收录历史上关于严州的重要文献。本册收录宋《(淳熙)严州图经》(陈公亮重修)、宋《(景定)严州新定续志》(郑瑶修)、宋《严陵集》(董棻编)、宋《青溪寇轨》(方勺著)、宋《青溪弄兵录》(王弥大著)、明《淳安政事稿》《淳安稿》(海瑞著)等。
晚近名流翰墨尚品,钱氏学人两代珍藏。
《杭州文献集成》本着全面、经典的原则,重点收录历代记述、研究杭州的文献,兼收历代杭州籍人士的著述,以及久居杭州的非杭州籍且其主要著述在杭州完成者的著述。以点校整理为主,有重要价值的善本、孤本、稀见本等影印出版。本册包括《武林往哲遗著》之《湛渊静语》《湛渊遗稿》《忍经》《畴斋二谱》《学古编》《闲居录》《竹素山房集》等。
1.《通鉴》精华,史学名著。司马光《资治通鉴》成书294卷,卷帙浩繁,一般人难以通读,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将其精华浓缩为《资治通鉴纲目》59卷,篇幅大为减少, 便于读者阅读,为史学通俗化开辟了道路,在元明清时期具有重大影响。2.纲目体裁,《春秋》笔法。《资治通鉴纲目》开创了纲目体的史书体裁,“纲”就是用大字简述史事梗概,“目”就是小字叙述史事的详细本末,达到“纲以提要,目以备详”的效果,使史书 简明易读,后世《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等史书都沿用其体例。《资治通鉴纲目》行文采用《春秋》笔法,严格维护正统秩序,如三国时不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而以蜀汉为正统,体现了理学家的史学观念,被奉为“史中之经”,是史学义理化的典范之作。3.读史明智,资政宝典。《资治通鉴纲目》跟《资治通鉴》一样,历来受到读者欢迎
《增广司马温公全集》一百十六卷,宋司马光撰,据日本内阁文库藏宋刊本影印。本书稿存九十五卷并目录一卷,阙卷三至九、四十八至五十三、六十一至六十八,凡二十一卷;又阙卷十七第五叶、卷四十三第三叶、卷四十七第八叶、卷一百六第五叶,凡四叶。全书分为二十册,今佚去第二、十、十二凡三册。本书稿经市桥长昭寄藏文庙,随后收入昌平坂学问所,递经浅草文库、内阁文库收藏至今。 全书编次其目如下:手录、稽古录、策问、律诗、杂诗、古诗、歌行曲谣致语、乐章、古赋、章疏、奏议、书、序、札子御批、表、启、启状手书、记、杂著、疑孟、史剡、迂叟日录、日录、诗话、传、祭文、哀辞、挽词、墓志、附录,计专著四种、诗文二十五门、附录两卷,凡三大部分。现存各种版本司马光文集均出自马司光的自编集,由于刊刻情况有异,从
本书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一、录历史真迹,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乃本图集遵循之准则。 二、为促进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馆际间信息资源交流,彰显各馆馆藏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弘扬各城市人文底蕴,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现实社会,启示未来,特编制武汉城市圈档案馆特藏档案图集。 三、本着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集思想性、资料性、学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珍品档案为辑录重点,力求通过档案内容的珍贵性、档案实体的真实性、图片资料的多样性,达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效果。 四、按照横排竖写法则,本书总分九大篇: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篇,城市排序以湖北省有关文件为标准,每篇按时间顺序结合问题下分,既为整体又各具
中国历代官制不同,出现了大量的官制、兵制用语,这些用语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本书收录了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用语万余条,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中的原汉英对照、中国近代海关档案资料的原汉英对照、外国汉学家所编词典、外国汉学家所著有关中国史的书籍及有关工具书等,进行汉英对照译介。资料来源有根据、有出处,既有权威性,又具有广泛性、知识性。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有关中国历代官场、职场和行政机构名词或名称的方方面面。目前这些历史官制、兵制用语已不再使用,且基本上无工具书可查,本书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个空缺,因此本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书不仅对研究者了解中国历代官制、兵制大有帮助,而且对传承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