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夫妇于1919年到访日本与中国,两年多以后才返回美国。此书为杜威夫妇在日本与中国期间给美国家中的女儿写的家书,执笔人主要是杜威本人。杜威在信中详细描绘了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今天看来均是格外宝贵的手史料。本书这些手生活史料对于了解杜威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当代学者反思 《家语》王肃伪作 说的基础上,立足于古典文献学史与学科理论,对这一《家语》伪书说的演进历程、概念内涵,以及前人论证此说的方法逻辑、心理意图与研究实质等问题再做检讨。结论认为 《家语》王肃伪作 说于清乾隆年间论定,强调王肃从诸多古书中选取素材,有目的地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动以伪造《家语》,从而使得此书在整体上反映王肃个人的观点意见,带有其自身的风格色彩,应当被视为其个人的创作。以范家相、孙志祖为代表的清代《家语》辨伪者在阎若璩所开创的疏证辨伪范式的影响下,以比勘疏证的方法尝试对《家语》中王肃作伪的痕迹进行清理,以此证明 《家语》王肃伪作 这一命题。然而他们在辨伪中存在着预设立场以循环论证和过度推衍以强行将王肃与伪迹相绑定的情况,其实未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联系
一梦红楼两百秋,大观园址费寻求。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的一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自《红楼梦》问世后,两百多年,探求其遗址在何处者甚多。沈科、严曙编著的这本《随园与大观园》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难得的有关《红楼梦》中“大观园”与南京随园关系的史料汇集,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南京与《红楼梦》的关系。
本书选择从文化世家角度研究翁氏,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查阅现有成果,避免研究重复。据翁同龢纪念馆编《二十世纪翁同铄研究》统计,100年间翁同龢研究情况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学术界对于翁氏并没有多少研究,除他的门生故旧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悼念文章(包括祭诗、祭文),整理出版部分翁氏生前的诗文外,学术界没有人对翁氏作专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的学者开始研究翁氏,但因为受到左的思想影响,翁氏是作为封建官僚而基本上被否定的。直至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才开始重视翁氏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翁氏的论文l95篇,有关翁氏的学术专著有11种。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谢俊美教授研究翁氏20多年,先后推出《翁同龢》、《翁同毹传》、《翁同龢评传》、《常熟翁氏》和整理出版《翁同龢集》
《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下册,主要记述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杰出人物、著名侨办学校(含侨建助)和奖教学基金会三个部分。 在《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一书中,要把这众多的杰出人物都载入史册,显然有困难,也不现实。所以我们对人物入史提出了几点基本要求,符合要求的,所送的资料比较丰富的,特别是捐资办学事迹感人的,我们都将他们收录入史。我们原则上以因捐资办学而获得省政府立碑(累计捐资1000万元以上,其中捐资办学达600万元以上)表彰的福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同为主,和虽捐资未达1000万元但事迹特别感人、影响大的海外乡亲。《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下册,共记载80人,有的海外乡亲,虽然事迹符合入史要求,但没有报送材料,只能深表遗憾。
《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是部全面、系统反映福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为发展福建教育事业,慷慨解囊,捐资办学的历史面貌与现状的史书。编写工作得到海外乡亲及侨乡教育行政领导、广大侨办(含捐助)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不辜负海外乡亲的殷切期望,为了使史书能真正达到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注重科学性是确保史书质量的关键。一是丰富翔实的史料。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近200年,有档案详细记载的资料很少,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资料,只有一些刊物、报纸的零星记载,大量的史料是由有关侨办学校提供,因年代久远,对所提供资料只有通过整理、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多方印证,才能入史;二是史书结构科学合理,突出特色。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历经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各个历
《东史郎日记》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关注的日记。 这部日记的作者东史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叮。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岁的东史郎应召入伍,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一九三九年九月因病回国。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一九四五年八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 东史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共有五卷三十七万字。日记中含有证实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秦汉简帛是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实用文字资料。随着各地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整理和出版,对简帛文字的考释、对词义文义的疏通,整理小组的学者们已做出大量辛勤且出色的工作。然而,秦汉简帛数量巨大,且历经沧桑,部分竹简残断错乱,部分文字残泐模糊,都给整理、释读带来困难。故虽数经研讨,仍存在值得商榷和可以补正的地方。刘玉环著的《秦汉简帛字词札记》主要在于补释漏释字、补释未释字、纠正错释字、疏通词义文义等;另外,提出“追溯笔程”等考释简帛文字的新方法,利用出土简帛校正传世典籍,揭示出土文献在语法学、文字学、文书学、医学等方面的价值。本书收录相关论文26篇,包含对200多个简帛字形的考释。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各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 好地利用这一批批简帛资料。
《中国史学名著选》是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课程史学名著选读编选的。目的在通过选本训练学生阅读古典历史文献的能力,并略知我国古代有名历史著作的各种体裁和基本内容。 本书先编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六种选本,分册印行。体例不要求一致。或按年代先后,或按原著卷帙次第,或按问题性质分类,编次成书。 选本重点选录名著的代表作品,包括它所反映的这一特定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的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文化思想的流派和民族关系等内容,以及著者的历史观点。 选本作了必要的简单注释,旧注可用的尽量采用。《三国志》裴松之注全录,《通鉴》胡三省注除反切外全录。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8)》编著者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档案栏目组。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8)》根据《档案》2012 年播出的22个节目改编,揭示了档案中没有记载的真实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在反映真实历史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根据《档案》2012年播出的22个节目改编,揭示了档案中没有记载的真实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在反映真实历史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由张济洲编著的《文化视野下的村落学校与国家 一个地方社区基础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一书对华北平原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文化视野下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揭示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基本规律和发展路向。它从社会生态、区域文化、人口流动与教育变迁的双向互动入手,通过民间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口述史、人种志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再现20世纪以来,伴随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政权逐步介入乡村社会,国民教育体系建构与村落文化、地方性知识冲突与竞争的生动场面。
富宁古史,文献载之不详。据学界研究,属古国者,归于句町。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收复滇国之后,属州者,归于益;属郡者,归于牂牁;属县者,仍归于句町。此后的句町之称,延续至唐宋改称特磨道。南宋政权陷落,归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诚如《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宋知特磨道侬士贵内附,立广南西路。领州三:富州(今富宁县城一带)、安宁州(在今富宁县西南)、罗佐州(在今富宁县东北)。”三州驻地皆在今富宁境或与之接壤。沿至元、明、清,富宁古史一直包涵在《广南府志》当中,没有独立成集。到了民国年间,陈肇基纂修的《富州县志》问世了,“由时任富宁县县长甘汝棠录呈省府(时间在1935 年1月至1937年7 月之间)”。于是,富宁没有专集史志的历史结束了。尽管《富州县志》没有付梓,但它毕竟是记录富宁历史的部
本书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的编纂开发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党和国家有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注意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力求从深层次上挖掘民族档案史料汇编的内在价值;力求以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公布的全部环节及其编研成果为对象,探讨如何运用材料的查找、挑选、转录、加工、编排、公布、出版等编纂公布的方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编纂开发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利于档案信息理论的社会传播;力求通过对各民族地区档案文献开发利用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思想总结和理论概括,对民族档案编研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分析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开发与信息服务的重大意义,研究新的编纂原则和方法,阐述我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编纂的历史、现状、近况、成就及发展规律,探讨信
1949,国共对决大江南北,内外纠葛风云变幻,历史站在摧枯拉朽、新旧决裂之际。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一——这个震撼世界的历史时刻到来,比*曾提出的五年内打败国民党提前了整整两年。建立中央政权的重任提前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这无疑是建国前夜波澜壮阔的篇章。 60多年后回望历史,各种叙述,纷繁复杂,色彩斑斓,但有一种视角从未有过。 《南方都市报》的一群编辑记者埋首于香港报刊的故纸堆里,解密建国前夜的历史细节,寻找历史背后的惊心动魄,传递时代脉搏的跌宕起伏。一部断代解密史——《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由此而成。 从香港图书馆封存的旧报刊里寻找1949的历史碎片,从历史碎片中体味建国前夜的血脉贲张翻天覆地。从1949年4N2
《清异录》该书采摭唐至五代流传的掌故词语若干条,每条下各出事实缘起,以类编排为三十七门,天文地理、人事官志、草木花果、虫鱼鸟兽、居室器用乃至仙神鬼妖,无所不备。《江淮异人录》该书记载唐代及南唐时道流、侠客、术士凡二十五人的奇异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