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面向中学英语教师 (包括职前教师,即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在职教师〉的科研方法入门教材。本书选取了外语教学研究中从选题到成果的 10个核心议题,帮助零基础、缺少科研经验的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常用的外语教研方法,助力外语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高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个章节,每章内容都围绕三个模块展开:第一,问题驱动:以案例引入,凝练科研难题;第二:解决方案:以技术赋能,提供解决文案;第三,应用拓展:以建议作结,拓展应用方向。
本书重点探讨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涉及论文的选题、提纲的写作、开题报告写作、摘要写作、引言写作、文献综述写作、研究方法的选择、正文写作、结语写作、学术论文语言的特点、参考文献的规范等,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错误,指导学生写出符合学术英语规范的本科毕业论文,同时根据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方向,提供优秀的范文作为参考,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写出规范的英语学术论文,为今后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希利斯 米勒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生前专研维多利亚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与保罗 德曼、雅克 德里达和杰弗里 哈特曼等人构成解构主义耶鲁学派,被誉为20世纪北美为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本书为其 共同体 专著之一 Communities in Fiction的忠实译本,也是国内首译。本书是一部饱含着伦理诉求的批评实例,开篇首先介绍了共同体的理论,随后用大量篇幅分别细读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品钦和塞万提斯的代表性小说,逐一分析了它们对共同体的书写。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象征符号与边界 象征符号与意义 象征、文化、共同体 共同体: 古典 传统与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废墟:一些被披露的神话 结论 第二章 边界的象征 引言 边界与社会变迁 仪式与边界 象征性逆转与自我意识 第三章 意义共同体 引言 共同体:结构还是象征? 象征符号与社会变迁 外观具有欺骗性 外观与变形 第四章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共同体是一种心理建构 象征过去 回应当下:族群与地域 共同体与身份 对立与边界: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参考文献 译者简介
丛书专门为对英语语法有兴趣的学习者而编写,以丰富、实用的真实语料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考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学科在语法研究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对语法本质的认识、语法现象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成果,系统阐释英语语法的方方面面。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实践指导》是关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的先锋专著,旨在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语言规划研究设计一份实用的导图。本书的每一章都由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军专家所著,包括民族志、话语分析、Q方法、关联分析等内容,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课题规划、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等的详细指导,并为语言规划研究与公共政策相结合的范式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公众参与的经验总结。本书既能作为研究新手的方法论入门手册,也可作为资深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者的案头参考文本。
《共同体》由英国学者杰拉德 德兰蒂(Gerard Delanty)所著,初版于2003年,再版于2010年,第三版于2018年面世,每一版都在之前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始终在共同体研究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对于国内读者亦有不错的参考价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共同体》(第三版)引进翻译出版,对国内相关研究有很好的助益。 随着现代社会的原子化日益加剧,人们对共同体产生了持久的怀旧之情,把它当作从越来越不安全的世界获取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源泉。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跨国主义和新型个人主义的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德兰蒂首先批判性地介绍了共同体的概念,分析了西方乌托邦思想中共同体理念的起源,揭示它在古典社会学和人类学中的意义。接着,他在共同体主义思想和后现代哲学语境中考察这一理念的复兴,揭示和批判多元文化主义的复杂性,探究
1845年,《法昆多:文明与野蛮》于智利首版,作者借一位阿根廷高乔将领 胡安 法昆多 基罗加的生平事迹,抨击当政的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探讨文明与野蛮的主题。 《法昆多:文明与野蛮》并不完全是一本传记,而更像是一部社科著作。开篇便以大量篇幅分析阿根廷的地理环境,以及潘帕斯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人民的思想、性格、社会生活等。在作者看来,1810年的独立革命是以欧洲文明为根基的阿根廷城市对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战争,而革命后殖民者被赶跑了,野蛮的乡村军阀们洗劫了城市,法昆多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于圣胡安的一个普通家庭,之后成了大军阀,与罗萨斯结为盟友,对抗一切进步势力。罗萨斯当政前夕,与其发生分歧的法昆多遭到暗杀 此后,阿根廷笼罩在罗萨斯的 野蛮 阴影之下,苦不堪言。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罗萨斯终将灭亡,阿根廷人民
近二三十年来,叙事学研究渐渐成为一个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学界和国内学界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学界的经典性著作或者时效性比较强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学界具有不错的启发意义。鉴于国内对叙事学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和在校师生并非人人语言过关,并且有条件和精力订阅国际相关期刊、研读国际重要著作、出席相关国际会议,为国内学界打造了解国际学界动态的便利渠道格外重要。引进和翻译国外原版著作并在国内出版的意义正在于此。目前国内学界有影响力的叙事学方面的论著不多,本书隶属的 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的翻译与研究 丛书一定意义上也可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阿尔贝、尼尔森、理查森主编的《非自然叙事诗学》(2013)由10篇论文组成,具有三个鲜明特点:1. 基础性和综合性。2. 前沿性和全面性。3. 权威
本书从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着手,引入 判断 和 进程 两个维度,通过分析七位作家的九部小说,展示进程如何引导读者逐次走向叙事判断、伦理判断和美学判断,尤其剖析了进程和判断如何交合形成抒情叙事和画像叙事,从而推动小说达成作者意图。本书是叙事学研究大师詹姆斯 费伦叙事修辞理论与叙事性作品创新解读实践的有效结合,有力地证明了小说阅读体验可以共通,可为叙事研究学者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本书作者王晓辉用轻松愉快、机智幽默的语言,对比丰华瞻先生、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对原著翻译品读,重现了多个经典故事,用全新角度对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等多个故事中的人物设定进行客观评价,又探讨了书中有关兵器、谚语、装束、成语、官职、书信等文化知识,让书中情节一下子 立 了起来,生动再现了 三国 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过程。 作者发挥多年文学与翻译功底,引用李白、苏轼等诸多名家之作的古诗词,通过不同译者对相同情节的翻译进行对比思考,将小说的时代背景、文韬武略和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简介】 本书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翻译教学研究》(1999)的首次重排本,是研究中国翻译教学不可或缺的史料。 作者总结了中国翻译教学的百年历史,访查了截至1998年全国主要外语院系的翻译教学情况,梳理 出国内外有关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彼时国际国内翻译教学的发展和翻译教学研究的动态,从纵横两个方面描述中国翻译教学的历史和当时的状况。纵向探索包括翻译教学在中国的起源、演变、发展及 未来设计;横向探讨包括当时我国内地翻译教学的类型、课型、课时、教材、教法和教师等各方面的情况, 并对比研究了内地与港台地区和国外一些大学的翻译教学情况,还考察了本科生、翻译专业研究生及作为 公共课的翻译教学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方法等。 本书可帮助廓清中国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关于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
本书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结合当下外语教学新理念,层层推进地探讨了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及教材开发。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对应的语言学习观入手,指出以认知语言学为纲的语言习得方法论优势,进而聚焦外语教学实践,特别结合了时下学界关注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同时以作者主编的 新目标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为例,具体阐释了这一方法论的实践。本书对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及从事外语教学研究的教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放眼外语教学新动向,为读者打开新视野。
【简介】 1.本书选取2018-2020三届上海市跨文化大赛、2018-2019两届全国赛及2020年部分省赛获奖优秀案例,一共25个,分公共外交、商务沟通、多元文化生活三个主题。 2.每个案例内容包括案例详细描述、矛盾分析和解决办法,由每个获奖学校撰写。 3.针对每个案例,由张红玲跨文化专家团队撰写详细点评。 4.张红玲老师作序,对大赛这些年来总的情况和案例开发情况做一个总述。 5.每个案例配有比赛时案例展析部分的视频(保密和版权原因,不包括答题部分)。 6.出版形式:纸质图书配"爱听外语"视频在线观看。单色。 【前言】 外教社杯 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经过五年的播种与耕耘,如今在全国开花结果。大赛以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才培养为导向,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为高校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跨文化能力风采、交流跨文
本书由作者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积累精心编写而成。全书介绍了23种英语常用修辞格,将其分为三大类:音韵修辞格、语义修辞格和句法修辞格;并针对每种修辞格详细阐明其定义、作用、分类、用法,课后配有练习及小结便于学生掌握。本书例句丰富,来源于名著经典、名人演讲、谚语习语等;特色在于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修辞学和翻译有效地结合,把目标语英语和母语汉语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
简介】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初版于1996年,在2008年进行了修订,先后重印了22次,是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引用率的著作之一。 本书在吸收当代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对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我国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研究者进行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全方位的参考与指导。 本书为新修订版,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补,反映了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新理论、新成果与新理念。 【出版说明】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 是基于 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 (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简称 CBKCI)数据库的入选书目,将入库的 引用频次较高的外语研究学术专著,进行出版或者修订
本书作者将乔伊斯的作品置于创作时的历史氛围、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中加以考察来揭示其文本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轨迹,从乔伊斯的作品、文论和书信中理出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上探讨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全书讨论了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乔伊斯与爱尔兰及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乔伊斯的诗歌与戏剧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探讨了乔伊斯小说的主题、结构、技巧、语言和风格,展示了三者之间在艺术上的联系;对乔伊斯的小说艺术和批评历史作了概述,揭示了其小说的美学原则、艺术价值和社会效果。本书的再版不仅反映了乔伊斯在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影响,也体现了我国乔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胡适英文中国思想史授课纲要遗稿(整理本)》是胡适在1944年至1945年于美国哈佛大学讲授 中国思想史 的授课纲要,由手稿笔记誊录而成。本书集中展现了胡适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宗教等的深入研究和阐析,书中作者对中国三千年来的思想史进程作了提纲挈领性总结,将漫长庞杂的中国思想史理出了清晰的头绪。这部提纲式的著作为首度整理出版,具有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
本书为 译中国 文库 经典品译 系列最新力作。《远望方知出处高 〈水浒传〉英译品读》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继《换一种语言读金庸》《一时多少豪杰 〈三国演义〉英译品读》《敢问路在何方 〈西游记〉英译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 〈红楼梦〉英译品读》之后,完成的又一部跨语言文化交流专著。本书延续作者轻松诙谐的写作风格,内容上见微知著,从人物形象、语言、故事情节、武术招式、诗词歌谣、文化背景等多处细节入手,对比多部《水浒传》英译本的不同翻译手法,并对该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表达方式提出独特见解,是一部品读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的力作。
《英语世界的 金瓶梅 翻译与研究》对英语世界中国古典小说名著《金瓶梅》的翻译与研究进行文献整理与综合研究,揭示了《金瓶梅》的世界性意义,可为国内外《金瓶梅》研究提供最新最全的文献参考,为国内《金瓶梅》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书属 英语世界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研究 丛书,获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英语世界的《金瓶梅》译介与研究 资助,可作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海外汉学研究的范例,为 中国文化走出去 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为今日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海外传播贡献启示性思考,为国家制定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宏观战略提供学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概念的文化史:以 封建 与 经济 为例》一书秉承陈寅恪先生 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之题旨,以 封建 和 经济 为典型案例,探讨汉字文化古今转换、中西交会之际发生的 名实错位 概念误植 问题;考究新名在内外交会、中西涵化过程中的生成机制。 本书是作者首倡的 历史文化语义学 研究范式的又一次学术实践。其理路是:在古今转换、中西交会的时空坐标上,对汉字术语的生成、演变寻流讨源;且透过语义的窗口,探寻语义变迁中的历史文化蕴涵,展现汉字文化异彩纷呈、后浪逐前浪的历史状貌。本书对 封建 经济 寻流讨源,由语义变迁之 考 导入思想概念之 论 ;认为:对译中发生名实错位,均有其历史、社会及文化的原因。考察这些原因,追查其误植的弊害,或有助于亡羊补牢,找寻补正办法;或可为今后的新语创制寻觅正途,防止不确切新名的
《语料库辅助中学英语教学案例选编》是目前国内针对中学英语教师编写的语料库辅助课堂教学用书。《语料库辅助中学英语教学案例选编》选取来自教学一线的50个典型案例,每个案例解决一个在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配有详细、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学指导用书。
本书通过记述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或有较大影响和意义的译论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大致勾画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和梳理出其流变的线索。
本书是《英语教学基础理论》的修订版,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增减和内容更新。特点在于将英语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实践,以及英语教学研究与英语教师的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书中覆盖国内外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适合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英语教师以及师范院校学生使用。 本书共8章,从不同视角介绍了英语教学理论(英语学习内外/外在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综合理论、学习者论)、英语课程论、英语教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