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原书卷帙浩繁,现代人阅读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我们特地为读者量身定做了这本《彩绘图解本草纲目》。全书选取了250余种药材,几乎囊括了古书《本草纲目》中所有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中草药,翔实严谨地为读者展现了古书的精华,力图使读者在很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从而生活得更加健康。
《辨证录》是一本综合性医书。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全书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由于本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刻本颇多,有些书商将其改名为《辨症冰鉴》等书名。
《辨证录》为清代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敬述。系综合性医书。14卷。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妇、外、幼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吃泥、胎毒等126门773证,约1479方。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并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略具后世“方解”之雏形)。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多数还以双行小字形式附有一备用方剂,以资互参。全书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以“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攻补”为特点,故称为《辨证录》。该书虽每以《灵枢》、《素问》、仲景、东垣诸说为立论根据,但师古而不泥古,其辨证尤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辨证录》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参考。
本书共分7章。第一章为学习《伤寒论》的目的,第二章介绍了《伤寒论》的本质特征,第三章介绍了《伤寒论》与疾病模型,第四章介绍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第五章介绍了《伤寒论》的思维模式,第六章介绍了辨阴阳方法,第七章介绍了辨病发何经。需要说明的是,第七章辨病发何经只介绍了一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将在《伤寒传习录》的中下部介绍。本书提出了六经标型的概念,用于破译中医证型的密码。全书用伤寒六经系统树统一中医的各家学说,让内伤与外感、伤寒与温病、经方与时方,不再各自为阵,而是可以全部统一在六经系统树下,这是将仲景伤寒有序分类,结构鲜明、层次清晰,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用大量中医西医的临床知识重新解构仲景之书。全书深入浅出,用严密的逻辑体系让中医走出混沌概念。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以及临床医务工
本书是阐述五运六气学说的专题著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综合历代运气著作,去芜存菁,整理成章。先述运气学说的由来和产生的科学基础;次述干支甲子的基本知识和对运气学说的意义;再述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以及运气同化诸问题;最后列“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专节,以《素问·藏气法时论》为范例,阐述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运用的原则和大法,使理论密切结合实际;文后附有“六十年运气交司表”,以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全书解说明晰,体系清楚,可供学习和研究运气学说者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为《中医白话解读本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理论著作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由于该书经历年代久远,辗转抄刻,鲁鱼亥豕,加上文义古奥,给学习带来
陈达夫(,四川省西昌人,著名中医眼科学家。出身中医世家,精通中医内、妇、儿、眼等科,尤以眼科独步。他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其学术思想在中医眼科界独树一帜,颇具影响。所著的代表其学术思想的《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曾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本书作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除了重点介绍了陈老六经辨证、八廓学说以及内眼结构与六经对应学说等在中医眼科学术上的创新理论和独特见解外,还真实记录、总结了陈老丰富的眼科临床经验。所附陈老的遗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集中代表了陈老的学术思想,被誉为“中医伟大的眼科著作”,曾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中医师承学堂·经方医学书系·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是现代著名经方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经一八纲一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极具启示意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 胡希恕先生处处以伤寒临床家的角度对《温病条辨》进行解读,在《中医师承学堂·经方医学书系·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按语中明确提出“为病的阴阳表里虚实,仲景乃括之以六经,树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的大纲”。上焦篇第二十三条,胡老则直言不讳:“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黄,为益津下热之治,极验,学者可试之”。
《千金翼方》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撰,乃《备急千金要方》之续编。其撰述内容有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避谷、退居、补益、中风、杂病、万病、飞炼、疮痈、色脉、针灸、禁经等共30卷。除其扩展《备急千金要方》有关内容外,于本草、妇科、美容、伤寒、养生、中风、针灸等方面尤为详悉。该书内容广博,收载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珍贵资料,涉及现代医学的药物学、传染病学、食疗养生学、老年医学、性医学、心身医学及社会医学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我国隋唐以前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和辉煌成就,对后世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李景荣等同志经过系统研究,对《千金翼方校释(精)/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进行了全面校勘和注释,力求既可优选限度地反映《千金翼方》原貌,又能萃集古今有关《千金翼
《伤寒论》是中医诊疗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文义含蓄深奥,初学者往往感觉不容易习读。为此,任应秋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了《伤寒论语译》一书,于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林亿校本作蓝本,去其重复,正其错简,分篇分条进行讲解,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因此每条分作“校勘”“音义”“句释”“串解”“语译”“释方”等项内容。在每一段落后,作者将该篇的内容重行组织,附以“表解”,使读者更易了解该段落的知识结构。历来《伤寒论》注家虽多,在20世纪50年代,用现代语翻译尚属新创,也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任应秋把条文的含义,用现代语言的方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大减轻了学习者阅读的负担,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此次整理,立足于不改变作者的原意,而就文字、标点
长桑君脉法法于自然,是李树森老师以家传脉诀“千年黄河易改道,百岁太渊左右滚;水火无情天上来,气精媾和脉中神”为理论基础,经30多年的钻研探索和临床实践而创立的一套独特的、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简单易学的脉
叶橘泉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抢先发售提出了“方证学”的概念,此后他不断地向中医界呼吁“应该重视中医方证学的研究”。从他的经方临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备经方临床家的一般特性,而且有他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风格。他认为:“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及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对,疗效卓著”。他提出的方证学,是现代经方研究目前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上,诸多与会专家们认为:叶橘泉先生作为“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与“脏腑经络派”的代表刘渡舟先生、“谨守病机派”的代表胡希恕先生,构成中国现代伤寒学术目前的三座高峰。叶橘泉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至93岁辞世时,先后编著出版44册著作,并发表了500多篇文章。很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经过全面整理,归纳出叶先生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鲍艳举、花宝金所著《独立全解 经方实验录 医案》,完全独立解析了100则经方医案,相当于临床带教、现场诊治100个疑难病患。《独立全解 经方实验录 医案》的医案解析,突出“现在进行时”,还原真实的思考过程、思辨的细节。改“斩钉截铁”的平铺直叙,为“一波三折”的连珠炮疑问:对复杂的疑难病证反复权衡,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相对妥当的一种或几种。名家为何如此辨证?辨为其他证型是否可以?名家为何如此用方,用其他类似方药是否可行?以连珠炮的疑问,彰显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真实细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独立全解 经方实验录 医案》力图开创中医医案写作的新风尚:尽可能做到每个推导步骤,都依照相应的“规矩”(辨证的依据)来推导。
《千金方》全称《备急千金要方》,也称《千金要方》,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本医学巨作,是我国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所著的这部巨作,是集唐代及以前的诊治经验之大成,也是孙思邈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量地保持了原著的风貌,但内容较以前更为精炼,分别对各科疾病的医治方法及孙思邈所倡导的养生原则等进行了介绍。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在精确翻译原著内容的基础上,插入大量精美图片和解说性文字,让喜欢研究中医的人们及关注养生的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医学巨著。
本书系“十三五” 重点图书《国医大师文丛》之一。徐经世教授系第二届“国医大师”,首届“安徽省国医名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六十余年,术业精湛、学验俱丰。在肝胆病、脾胃病、风湿病、糖尿病、妇儿科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治上富有成效。提出了“杂病因郁,治以安中”、“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理论和“尪痹非风”等学术观点;研制出“扶正安中汤”、“消化复宁汤”、“迪喘舒丸”等多个 专方。为全面系统整理徐经世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方药特色编写此书。本书包括医论篇、方药篇、验案篇三部分。医论部分主要介绍徐老的学术思想和其创新理论及学说等;方药、验案部分介绍徐老自拟方和医案百余则,突出诊疗特色及用药思路。
《伤寒补天石》《续伤寒补天石》,明·戈维城著。《伤寒补天石》,卷上51篇,卷下46篇;《续伤寒补天石》,卷上47篇,卷下43篇。其内容以伤寒统辨四时外感温疫杂症,以类证、类病、类法、类变,条分缕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