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2篇22章。第一篇为总论,主要阐述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发展简史、医院感染概述、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微生物学的作用、医院感染对医疗质量的影响与经济学损失、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法律法规与道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控。第二篇为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详细地介绍了医院感染监测、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信息化建设、常见医院感染及其预防与控制、常见感染临床标本收集方法与注意事项、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疫苗在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应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与消毒灭菌、医院环境与医院感染、医疗废物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评价、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质量控制和医院感染PBL-情境-模拟综合案例分析。
本书以真实病例为素材,在庞大的病例资源中精选了17个高血压病和10个2型糖尿病典型病例,从初诊确诊病例到出现严重合并症的病例,从简单的易控性病例到复杂的难治性病例,从药物优化到生活方式指导等均有涉及,将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明确疾病诊断、拟定治疗方案、定期随访评估和针对性健康指导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病例展开了深入剖析和点评,为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慢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实践素材,也为相关机构开展慢病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规范军队医院感染管理,指导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医务人员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全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指南》,本书的编写主要依据国家和军队有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坚持规范实用、简明扼要的原则,汲取了外公认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本书共分4篇38章,内容涉及消毒、隔离、防护、监测等基本要求,各部门和各科室、重点部位、重要病原体等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涵盖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方方面面。本书可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指南,为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和有关后勤人员提供专业指导。
本书收集了50多家医院开展全面优质服务管理的真实案例,涵盖医院服务管理模式、医联体连续医疗服务、合理调配诊疗资源、优化医院服务流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等不同的服务领域,可为全国各大医院在改善服务方面提供借鉴。同时,本书邀请了全国10多位医院管理的知名专家对案例进行点评,提炼亮点,讨论难点,具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本书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临床现状,对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通过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训练,考查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本书还对选择题、是非题进行解析,结合临床案例进行知识点的综合考核,对于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常用操作进行详解,强调无菌操作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以期通过实训,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综合应用医院感染知识。本书可供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检验、医院管理等专业学生及临床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使用。
随着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医联体等医疗改革的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书聚焦按病种付费下医院的管理,分别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按病种付费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几种按病种付费方式的概念与操作方法、医院不同部门如何操作按病种付费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并选取广州市、中山市、清远市的三家公立医院为个案,解读医院在按病种付费实际运用中该如何应对与管理。全书结合现行政策,运用实例说明,与医保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本书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明晰体医融合与主动健康的理论谱系,阐释健康中国背景下主动健康推进体医融合的内涵;以锻炼行为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以及健康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型为基础,探讨体医融合推进我国全民主动健康的机理,并形成体医融合推进我国全民主动健康的机理模型;从理念、政策、体制、资源、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推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体医融合,为主动健康推进体医融合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实现路径。
本指南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定义;3验收准备;4供气源验收;5管道系统验收;6病区医用气体系统验收;7报警联动验收及附录。
《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强调性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 关心、 直接、 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当前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难以及中国式医患矛盾突出的社会问题,无疑已是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领域,聚焦推进公立医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由王小合、钱宇、曹承建著的《公立医院社会评价路径与治理策略研究》立足于激发、激活医疗服务需求侧发力,推动社会评价及监督治理的视角,对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社会职责及其社会评价相关治理的概念与内涵进行辨析和界定,系统构建并提出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和策略。研究结果有
结合卫生分析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本书分别介绍了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的相关内容,预防医学领域涉及的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以及选择和建立分析方法的一般原则。同时,对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实验技术以及定性定量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全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绪论,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样品的采集、保存与预处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基础,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以及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建立。 本书主要面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分析测试人员等也可作为参考书使用。 本书力求做到条理清晰、概念明确、内容简洁。为
本书由我国医疗机构品管活动的先导团队主创,以多维质量管理工具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规范实施为主线展开,结合近年来 医疗机构多维管理工具应用的 案例,系统阐述了品管圈、FOCUS-PDCA、质量功能展开(QFD)、根本原因分析(RCA)、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六西格玛、5S、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精益管理、平衡计分卡、流程重组等多维管理工具在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中的融合应用,并进一步解析了高质量品管案例设计要素,为新形势下医疗领域有效开展多维质量管理活动提供思路借鉴和路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