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
为何医学越来越发达,慢性病与心理危机却越发普遍? 隐形的心理创伤如何悄然侵蚀我们一生的健康? 我们习以为常的“正常生活”竟是滋养疾病的温床? 本书以震撼的跨学科视角,揭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疾病并非偶然的个体悲剧,而是压力文化通过心理创伤催生的必然产物。从婴儿期的情感断联到成年后的自我压抑,从免疫系统的“叛乱”到各种疾病的“隐喻性”爆发,作者用神经科学、心理学与真实病例证明——创伤会改写基因表达,压力能重塑生理结构,而社会对效率与完美的病态追求,正让我们集体陷入身心分离的困境。 书中尖锐指出:身心割裂的主流医学范式,掩盖了情绪、人际关系与文化环境对健康的决定性作用。代际传递的创伤、情感隔离的社会规训、人的工具化、职场权力的隐形伤害……这些“看不见的流行病”正在悄然瓦解我们的生命
本书介绍了专项体检项目、基因检测、常见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及日常生活中个人卫生防护方法,包括健康体检相关基础知识,健康体检中涉及的体检项目,重点对各个检查项目的原理、适应证、检查中的配合进行了介绍,并列举了典型病例。本书第2版增加、完善了体检项目,体检报告解读,乳腺自我检查方法,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介绍。同时,针对当前慢性病中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的几种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胖症、脑卒中、糖尿病等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最新诊断标准、相关检查及自我健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介绍。书中涵盖了健康体检与慢性疾病管理,内容系统、全面,图文并茂。
刘国瑞院士从台中陋巷起步,独自一人前往美国闯荡,突破重重困境,最终站上美国科技的优选殿堂。他在无线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成为IEEE百年来首位华人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为全球华人争光。本书以细腻的笔触,真实记录了作者求学、治学、科研、创新的心路历程。无论是面对种族歧视与科研不公时的坚韧抗争,突破科研瓶颈前的执着坚持,还是六十岁毅然放弃终身教职追逐创业梦想的勇气,都彰显着一个科学家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作者亲历了近半个世纪科技革命的浪潮,见证了从无线通信到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他的经历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为当代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如何保持创新精神,如何终身学习,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如何突破研究瓶颈,如何平衡学术与产业,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坚守初心,等等。这是一本激励人心的科
人类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疾病谱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医学的理念和形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需要把以抗击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维护健康为中心。为此,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新进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在诊治疾病中注重个体差异的精确医学,以及把抗击疾病“关口前移”的健康医学,并提出了每个人要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主动健康策略。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笔将这些新医学和随之而来的新观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从许多独特的角度为读者认识大健康时代打开了不同的“视窗”。
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藏族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历史悠久,自成理论,风格独特。本书根据清道光年间蒙古族罗桑却佩所著《藏医药选编》翻译,原著共分为一百二十一章,分述藏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各科治疗、药物、方剂以及一些特殊疗法,现整理成一百二十章以及索引部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译者对原著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剔除了书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尽量留其精华。千百年来,它为藏族和蒙古族的民族繁衍、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主要收集并描述基层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的成功案例,分为突发中毒事件、突发传染病疫情、新冠防控三大类,食物中毒、职业性中毒、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各类传染病防控等小类按处置要点及实际案例分别阐述。并介绍相关专业卫生应急事件处置预案。本书在吸收编者委员会以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卫生应急工作实际,将基层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的成功案例汇集成册,并依据处置原则分类添加应急预案与处置要点,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最大程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丹经是进修内丹学的很好路径,却多用譬喻隐语,文辞深奥难懂,“眼前见得了了如此,但无下手处”(朱熹语),为研究内丹学制造了困难。本书收录《丹道概论》《西派真空丹诀》《大成捷要》《修身正印》《地仙玄门秘诀》《觅玄子语录》《金丹妙诀》《仙传玄机口诀》《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仙学真诠》《丹经指南》《补天髓》《先天气功筑基要诀》等丹家秘本,通俗易懂,讲解丹诀详细,是内丹学研究和实修入门的重要资料。
这本小册子是《Guide to Imagery》丛书中的一本。这富含图片的书为我们展示了西方艺术中关于疾病、医疗主题的各种作品,从古老的埃及壁画到中世纪的手抄本,从文艺复兴时期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们的油画和雕塑到现代二十世纪画家如马蒂斯、玛格丽特的作品,可谓应有尽有。全书按照疾病、检查、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列出近百个主题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医疗和艺术的互动产生的作品。 该书通过艺术史专家和临床医生对艺术作品的双重阐释,为读者介绍艺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医疗历史背景,以及所涉及的医学专业知识。为读者了解西方艺术以及西方医学史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角度。引进的需求点: 1. 角度新颖,有趣,对于医学生了解医学史和西方艺术都是一本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入门型好书。 2. 通过艺术作品,为医学生学习西方医学史提供了非常好的
《何为科学》从科学的历史出发,梳理现代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的巨大改变,探寻科学的本质和真义,反思关键问题:今日科学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我们为取得这种成功是否在过去付出了某些代价?未来的科学又应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一直依靠科学来探寻世界的真相,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的感官经验。这种造成科学与经验脱节的“盲点”隐藏在关于时间、宇宙、量子物理、生命、人工智能和思维、意识等诸多科学悖论背后,既创造了今日的人类世界,也造成了气候变化、生境破坏、全球性流行病、数字监控等诸多困境。《何为科学》启迪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现代科学,并提醒我们,科学并非无懈可击的绝对真理,而是根植于人类经验的创造物。只有正视科学的“盲点”,重新审视科学与经验的关系,技术与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其致死、致残率较高。胶质瘤一般不会向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转移或播散,病理级别和恶性度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恶的胶质瘤复发期可以短于半年,有些低级别胶质瘤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甚至治愈。一方面由于大脑是人体神奇、复杂精密的器官,谈到脑部肿瘤更让人觉得神秘莫测;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治疗药物的发展,关于脑胶质瘤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为更好地为患者带来科普,帮助更好地就医,以及神经外科医生关于脑胶质瘤诊疗进展、规范化诊疗的交流。
本书首次从综合和整体的角度,以耆婆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宗教、医疗、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内的关联和影响,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性揭示出来,为进一步理解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医学文化交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代表性的实证分析。本书的附录部分是敦煌出土《耆婆书》梵文本残卷的汉译以及敦煌于阗语本《耆婆书》残卷(英译版)的汉译,这是中古医疗史和宗教史研究的一份基础史料。
本书基于生命历程理论,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并探究了表观遗传学在脑老化及痴呆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劳伦斯?J. 惠利指出,生命历程法是追踪智力发展的理想且高效的模型。借助该模型,他深入挖掘大脑功能的奥秘,全面阐释了衰老过程中影响大脑的多重因素,剖析这些变化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书中融合了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插图以及详实的图表,语言通俗易懂,意在为那些努力应对复杂衰老体验的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提供有力支持。对于探究大脑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奥秘而言,这本书既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又是一部富有吸引力的综合读物。
为什么人类会腰痛?为什么鸟类有羽毛?为什么希腊人在晚上会将马车轮子卸下来?为什么一座吊桥即便开通了8条车道也不至于倒塌?为什么堤坝可以阻拦或释放巨大的水量?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高楼大厦、桥梁等,都要承受一定的机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断或倒塌。结构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事物中都存在一种结构。当我们思考结构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为什么建筑物和桥梁不会坍塌,为什么飞机不会解体,也要考虑虫子为何长成那种形态,蝙蝠为什么能飞过玫瑰花丛而保持翅膀完好无损。这本书将解答你的这些疑问。你将发现,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类的设计需求如何推动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结构都各有其存在的道理。
布朗蒂娜·卡莱-热尔曼编著的这本《运动解剖书(运动者最终要读透的身体技能解析书)》通过大量的插图介绍运动器官:多于1000幅带批注的手绘插图,靠前的细致讲解,层次分明,生动翔实地展示了与初始运动状态直接关联的骨、关节与肌肉。 在此,本书依次介绍:躯干部分:脊柱、骨盆、胸廓;上肢部分:肩、肘、腕、手;下肢部分:髋、膝、踩、足。 并且在每个部分,注释也是逐层展开:该部位形态学,该部位进行的运动,该部位的骨骼、关节结构以及不同的肌肉。 本书自1984年以来有五个版本相继出版,被译成11种语言全球销售。它使与身体运动技巧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梁远波教授将自己实践中遇到的青光眼疑难病例的诊治经过和心得进行了整理并编辑成书,时隔 2 年又完成了一本关于他自己设计的青光眼手术 穿透性 Schlemm 管成形术的书。作为 老师,我是非常为他感到骄傲的。2010 年左右,我将黏小管成形术引入中国,开启了国内以 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的发展与应用。梁远波教授在读博 士期间从事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防治研究,他将黏小管成形术与 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相结合,于是提出了穿透性 Schlemm 管成形 术。这个手术设计的房水引流路径与 1968 年 Cairns 最初提出的小 梁切除术的房水引流路径是相同的。 这本书记录了他探索穿透性 Schlemm 管成形术 8 年来实践的典 型病例,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收集一个一个的病例,还开展了前瞻 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形成病例系列的总结,其观察到的临床效果具有更好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平衡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编写说明三部分组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在2020年底完成,该报告总结和分析了1997-2020年期间科学论文,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基础上,提炼出了适用于一般人群的八条平衡膳食准则,推荐了解决方案和建议,更加有实践指导意义。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膳食营养素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包括孕妇乳母膳食指南、婴幼儿喂养指南、儿童膳食指南、老年人膳食指南和素食人群膳食指南,其中各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形成建议和指导。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科普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科普版),为大众阅读版本,但是同样坚持的
对西高穴大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争议不断,DNA鉴定的呼声此起彼伏,自然科学偶然获得了进入历史人文领域的机会,一扇厚重的大门被徐徐推开,这在中国考古史和中国科学目前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段,科学第一次被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去解释中国历史上的迷案,这个历程伴随着利益的纠葛、学术的重构、人性的显露等。 本书以科学人文为切入点,还原了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等探究“曹操墓”真相的整个过程,带领读者穿越历史,让他们了解基因科学发展史中各种感人的故事和曾经有过的争议,以及基因科学前沿发展成果,完成中国人文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心灵畅游。本书在回望历史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与考古研究的融合进行展望,引导读者对人类的未来、基因科学的应用、科学主义的影响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反思。
本书是一本试图阐释中医学科学原理的学术著作,作者为一名科班出身的西医医生,从事肝病诊疗与肝移植工作20余年,后参加西学中学习班!成为一名中医医生,本书即为作者的所思所悟。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道篇、理篇、法篇与杂篇。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中医“正邪相争”的客观物质基础,提出了自身病理变性异物、异体病理变性异物和人体自主排异本能等新的概念和假说。本书的初衷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原理做一个尝试性的阐述和论证,提出一家之言,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本书可供中医工作者以及喜欢与热爱中医的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是《SEE诺亚方舟生物多样性保护丛书》(全套共11本)植物篇之一,《植物篇》的书稿收集整理了滇西北和滇南两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的珍稀濒危植物实物照片,包括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长期为当地居民所利用的药用植物、蜜源植物和高山花卉,以图册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1700多种植物的植株、叶、根、茎、果实和种子、花果期等外形特征,并记述了民间传统利用方式、分布区域及致危因素。傣医药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并要求重点加以发掘、继承、整理和提高。书稿以实拍的350种常见傣医药植物实物照片为主,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每种植物的中文名、俗名、拉丁名、科名、傣文名、药用部位、功效及主治等信息,是傣医药植物和傣医药生动实用的科普教材和保护宣传文本。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从医学数据采集、处理、组织、整合、挖掘等方面的知识,介绍数据科学家常用的数据挖掘理论和R语言编程工具,并针对具体的医学数据类型医学数据场景,提供中文电子病历文本挖掘、疾病风险预测、肿瘤分子标志物识别等医学数据挖掘的案例实践。本书共分为八章, 章导论,主要介绍医学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医学数据资源及其利用原则、医学数据挖掘研究的设计要点及应用;第二章R语言数据操作与可视化,主要介绍如何配置一个可用的R环境和R基本数据操作及绘图,包括R基本数据类型、数据操作函数、程序编写结构、ggplot2绘图;第三章数据获取与数据清洗技术,首先介绍了基于R语言进行数据获取的常用方法(带分隔符的本地文本文件数据获取、Excel数据获取、网页数据采集等),再重点介绍了医学数据清洗中缺失值的识别和常用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