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自古药食同源,是中国名贵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海内外。近年来,假年份和异地陈皮充斥新会市场,严重威胁新会陈皮产业健康发展,严重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江门市档案馆(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新会区档案馆、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选材新会陈皮编纂特色志书,旨在系统呈现新会陈皮的历史与现状,记录新会大红柑果树、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轨迹和人们的奋斗历程,反映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本书上限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2022年末,从陈皮的生长环境、种植、炮制、产业、价值、品鉴和文化七方面介绍新会陈皮,并附有大事记和陈皮相关保护条例等。图书图文并茂,是目前少有的、成体系地介绍新会陈皮的图书。
本书为我国花卉、瓜果、蔬菜等植物相关历史和文化问题的专题论文汇编,共收集作者近十多年发表的学术论文40多篇。上编为花卉 分,既有对花卉文化概念,我国花卉文化繁荣状况、发展规律、民族传统,我国国花等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论阐发,也有对梅、杏、牡丹、水仙、杨柳、芦苇等花卉植物个案的深入探讨,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面貌和民族特色。下编为瓜果、蔬菜及农书的系统考论,分别就西瓜、南瓜、黄瓜、丝瓜等外来植物的起源和利用,梅杏等水果的种植应用,莼菜、茭白等蔬菜的相关名实问题等进行专题考辨,解决了很多长期困惑的问题。
本书在明确土壤管理与作物病害可持续控制、作物抗病虫性原理及其与矿质养分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大量、中量及微量元素养分影响病虫害发生的机制,提出了控制病虫害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同时以云南水稻生态系统为例,深入分析了水稻种植管理措施(抗病品种、施肥、农药等)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尤其是以小麦和蚕豆间作系统氮素养分管理为特色,立足作物营养与作物健康理念,探讨矿质营养与作物病虫害控制的内在联系,揭示养分均衡吸收利用与病虫害控制的原理和相互作用机制。
李祥瑞编著的《动物寄生虫病彩色图谱(第2版)(精)》在选图中,以常见畜、禽寄生虫为主,实物和染色标本相结合,病原和典型病变相结合,力求反映病原和疾病的全貌。 《动物寄生虫病彩色图谱(第2版)(精)》适合农业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全书共分六章,在科学界定旱作区范围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旱作区耕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以及土壤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耕地生产力现状、障碍消减、肥沃耕层构建为主线,揭示了旱作区耕地肥沃耕层关键指标和土壤肥力、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明确了肥沃耕层构建和障碍表征的指标、阈值,以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对策,提出多维、多源的旱作区耕地质量关键指标数字制图方法。
湖南大通湖区前身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四大国营农场和南湾湖军垦农场、国营大通湖渔场。1950年建成大通湖蓄洪垦殖区。1951年2月成立大通湖特区,同年3月创建国营大通湖农场。2020年撤场改区。经过七十余年变迁,2020年末,大通湖区下辖河坝、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四镇和南湾湖办事处,幅员面积379.31平方千米。 《湖南大通湖区(农场)志》记录了自大通湖农场建场七十余年来的风雨历程,是记录大通湖农场改革发展光辉历史的里程碑式著作。大通湖农场人在这片热土上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在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前赴后继,勇立潮头。场志的编纂,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我们鉴往知来、把握现在,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农场公司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起到“存史、资治、教化”作用,具有极其深远、重
李祥瑞编著的《动物寄生虫病彩色图谱(第2版)(精)》在选图中,以常见畜、禽寄生虫为主,实物和染色标本相结合,病原和典型病变相结合,力求反映病原和疾病的全貌。 《动物寄生虫病彩色图谱(第2版)(精)》适合农业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鹰嘴豆种子贮藏蛋白、活性成分和品种耐旱性及优异基因发掘等方面研究工作的专著。全书除了绪论,共8章, 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鹰嘴豆种子贮藏蛋白和活性成分的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鹰嘴豆苗期耐旱性生理生化基础,响应干旱胁迫的EST序列分析,以及苗期干旱胁迫基因芯片的构建和基因表达谱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介绍鹰嘴豆耐逆转录因子和耐逆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七章,主要介绍鹰嘴豆种子贮藏蛋白类α-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第八章,主要介绍鹰嘴豆叶片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和快速繁殖体系的构建。
十三五 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新技术新模式》刊出项目组关于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共性技术和区域性集成模式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规程6项,设施蔬菜农药减施技术规程19项,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1项,东北寒区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模式6项,西北干旱区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模式9项,环渤海暖温带区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模式16项,黄淮海暖温带区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模式7项,长江流域与华南亚热带多雨区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模式8项,希望为我国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为 出版基金项目“智慧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系列丛书”之一。智慧农业的实现依靠快速,准确、智能化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是智慧农业的基础。本书以作物生长信息、作物病虫害信息、土壤参数、农产品品质信息、设施园艺参数、有害微生物信息、畜禽生理生态参数等农业与生物信息的智能感知与检测等方面近年来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了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网络、3S、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通信与农业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综合、全面的应用概况,反映了该学科领域 研究动向,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在读研究生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从沙粒受风力驱使进入运动状态的原理中寻找防治风沙灾害的方法原理,从而去解决防沙治沙工程问题。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风沙运动的物理学原理、床面状况对沙粒运动的影响,进而讨论风沙灾害防治的方法、防沙体系配置的一般原理及宽度等问题。下篇结合敦煌莫高窟、青藏铁路和兰新高铁交通线、沙质海岸与岛屿的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实例,示范性地论述怎样运用风沙工程学的理论,解决文物保护、工矿交通线风沙灾害防治的实际问题。 本书可供沙漠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沙漠治理和沙漠地区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亦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教材。
本书基于韦本辉研究员所提出的“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耕作理念和“粉垄理论”,介绍了由韦本辉等发明的立式钻头及三角板犁(撬犁)替代传统犁头和横轴旋耕,并由此引发的耕作模式与栽培方法变革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以及由钻头和板犁装备的粉垄农业机械以“粉垄农机+粉垄耕作+粉垄栽培”形式完整构建可替代现行农业的“粉垄农业”技术体系,在全国28个省份、50种作物上应用,使耕地增产10%~50%、盐碱地改造增产20%~ ;归纳总结了十几年来粉垄技术在全国不同气候、不同生态、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示范结果,并从粉垄技术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科学基础、技术体系、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对粉垄技术在保障 粮食安全、建立和实施“六大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苗蓿历史、文化和科学的系列研究成果“苗蓿科学研究文从”的第四分册,也是文从 分册《苗蓿经》第二分册《苗蓿赋》、第三分册《蓿考》的基础。全书共收录了与苗蓿主题相关的历史文献素材数百部,分为史书、方志、辞书、类书、农书、本草、考古与论著及其他(以民国时期研究为主)8类,共计490余部(篇),内容包括文献素材的作者介绍、内容介绍和相关内容摘抄。另外,书中还收录了部分重要的当代苗蓿研究材料,供读者延伸阅读。 本书适合对苗蓿或牧草进行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关心 牧草发展的人士,对草学史、农学史研究和中国古代农业文化有兴趣的爱好者阅读;适合大中型图书馆作为基础资料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