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自古药食同源,是中国名贵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海内外。近年来,假年份和异地陈皮充斥新会市场,严重威胁新会陈皮产业健康发展,严重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江门市档案馆(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新会区档案馆、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选材新会陈皮编纂特色志书,旨在系统呈现新会陈皮的历史与现状,记录新会大红柑果树、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轨迹和人们的奋斗历程,反映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本书上限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2022年末,从陈皮的生长环境、种植、炮制、产业、价值、品鉴和文化七方面介绍新会陈皮,并附有大事记和陈皮相关保护条例等。图书图文并茂,是目前少有的、成体系地介绍新会陈皮的图书。
为了适应无土栽培技术发展的需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结合多年花卉无土栽培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完成了《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编写。《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共两篇23章。**篇为基础理论部分,共8章,全面介绍了无土栽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介绍了无土栽培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第二篇为无土栽培实例,共15章,系统介绍了多种花卉的无土栽培生产技术。《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在内容上既重视对花卉无土栽培理论的系统阐述,又融合了近年来无土栽培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同时结合无土栽培的生产一线实践,图文并茂、直观、易于操作、实践性强。
本书是在总结作者对江淮区域粮食作物生产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技术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5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论述了粮食作物光温水资源和水肥药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第三章论述了粮食作物抗逆丰产增效理论与技术;第四章介绍了粮食作物轻简复合种植与周年抗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最后一章介绍了粮食作物生产结构调整、产业融合与固碳减排增效技术模式。
《西南地区旱作农田节水型农作制度研究》立足我国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与旱作农业生产现状,在系统分析旱地农作系统(包括不同单作模式和多熟制模式)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以及综合评价旱地农作系统水分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油菜、玉米、辣椒3种旱地作物的节水抗旱生理生态机制,并开展了典型“旱三熟”种植制度下的农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效应与技术模式研究,设计和开发了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数据库系统,进而对西南地区旱作农田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发展途径和 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究。《西南地区旱作农田节水型农作制度研究》力求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兼顾学术性和实用性。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自2007年建设以来,始终紧紧围绕 农业科技需求,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科技服务工作。体系专家密切关注农业生产情况,第一时问分析研判灾情发展趋势及影响,先后参与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等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以及非洲猪瘟防控、草地贪夜蛾防控等应急技术指导服务,累计投入逾3万人次,提出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解决方案近1000个,形成灾情调研报告500多份,为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类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手册分为粮油作物篇、经济作物篇、畜牧水产篇三册。本册为粮油作物篇,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大麦青稞、谷子高粱、燕麦荞麦、食用豆、马铃薯、甘薯、木薯、油菜、花生、特色油料。以期为广大农业生产者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 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指
全书共分六章,在科学界定旱作区范围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旱作区耕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以及土壤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耕地生产力现状、障碍消减、肥沃耕层构建为主线,揭示了旱作区耕地肥沃耕层关键指标和土壤肥力、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明确了肥沃耕层构建和障碍表征的指标、阈值,以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对策,提出多维、多源的旱作区耕地质量关键指标数字制图方法。
《中国饲料工业年鉴2022》比较详实地记录了2021年我国饲料工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即综合篇、专题篇、地方篇、企业篇、统计资料、大事记。另外,在正文之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领导视察、行业发展、企业采风、政务联络等。综合篇包括2021年发布实施的政策法规等;专题篇包括2021年饲料加工工业概况、主要饲料产品及原料工业情况、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制造工业、饲料工业许可证管理、饲料安全管理、饲料质量监督与检测、科技与推广、饲料工业标准化、饲料工业质量认证;地方篇包括了除香港、澳门、 以外的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饲料工业概况;企业篇包括重点企业经验介绍和企业简介;统计资料包括全国饲料工业统计资料;大事记主要包括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以及各地
《中国南方牧草志.第二卷,禾本科》共收录了禾本科牧草120属285种(含变种和亚种)和80个栽培品种,其中包含了一批 珍稀濒危草种资源、特有草种资源(中国特有种和地方特有种)、栽培草种的野生类型和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及调查新增的中国饲用植物资源。《中国南方牧草志.第二卷,禾本科》以翔实的数据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调查成果,建设性地将南方牧草种类、评价信息、形态特征图片及腊叶标本等结合为一个整体,这是现阶段南方草地牧草资源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稻田综合种养在我国蓬勃发展,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范例。2018年《“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提出“双水双绿”理念,成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入剖析“双水双绿”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双水双绿”产业基础及理论依据,解读国外相关产业发展,对“双水双绿”体系下绿色水稻生产、小龙虾绿色养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健康土壤培育与管理、主要模式及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及标准、产业发展的支撑及保障体系,以及示范推广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讨论,对未来“双水双绿”发展综合效益及前景进行展望,对推进我国“双水双绿”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
《甘薯生物学》一书由我国甘薯育种专家、西南大学研究员李坤培、张启堂二位教授主持编写,同时吸收了9名校内外甘薯研究专家共同参与编写。书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甘薯的根、茎、叶、花、繁殖、胚胎、果实、种子、生理、生物化学、生态、遗传与品种改良、栽培、储藏、实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加工生物学等十七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从形态学、生殖发育、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对甘薯做了全面的研究,涵盖了同领域研究的 进展,是对 外甘薯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开发利用的全面总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系统性。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农药产业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结构演变,创新发展,环境保护,剂型加工,产业机械化,农药中间体产业发展历程以及主要骨干农药品种的产业发展、工艺情况等方面,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新颖,可读性强等特点。本书对推动我国开发绿色、清洁、可持生产工艺创新,充分发挥发挥现有农药品种的使用效率以及促进我国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供农药管理者、农药企业技术人员、农药科研单位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植保、农药、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社区种子银行 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 与各国民间组织推动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推广。尽管社区种子银行已有30多年历史,数量、多样性和推广速度一直在迅速增加,但是人们对其作用、贡献和价值所知甚少。本书回顾了社区种子银行的历史、演变、经验教训、挑战和前景,同时包含了广泛的研究案例,是 本关于 范围社区种子银行历史与发展情况的图书。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者和基层实践者,农业、环境保护部门的决策者和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河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分布及其防控措施,共分三部分: 部分从种类、分布和传入途径等方面介绍了河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现状;第二部分收录了107种河北省常见外来入侵植物,介绍了入侵植物的学名、英文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原产地、分布和危害;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22种河北省重要外来入侵植物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中国奶业年鉴》是反映我国奶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年刊,也是农业农村部(原 )年鉴系列中的一部重要产业年鉴,已连续出版21卷,该卷为第二十二卷,本书客观记述我国奶业发展历程,2023卷是反映2022年的奶业生产实际情况,为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政策和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为奶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基础和数据支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市场和信息引导,是中国奶业发展的编年史册,也是奶业行业发展的公报, 是奶业从业人士不可多得的一本 工具书。该书共有十大板块,包括特载、发展综述、行业综述、各省奶业、D20奶业、政策法规、大事记、行业统计等。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f. sp.tritici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大范围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曾多次在全国麦区大流行或特大流行,严重威胁 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植保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控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病害流行出现了明显的减轻趋势。近年来,由于条锈菌毒性新小种不断产生,加之种植结构改变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重发流行频率 ,潜在损失增大,对小麦生产丰收和 粮食安全构成新的严重威胁。“十四五” 重点研发计划“小麦条锈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1YFD1401000)专门设立“小麦条锈病分区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21YFD1401005),目的是系统构建小麦条锈病绿色高效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为病害的持久高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服务农业生产,尽快将科研成
本书基于中国典型生态区和典型城市干早特征,通过数据分析、规律揭示、方法创建、技术集成等多种手段,开展生态区和城市抗早应急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本书探明生态区与城市全景式流程再造及多维协同决策支持的科学问题,突破面向生态的多水源联合调配抗早应急保障的关键技术,为显著提升中国生态区和城市抗早应急保障能力、减少早灾损失提供科技支撑。 本书可供研究和关心生态区及城市抗早应急与管理的专业人士、管理者参考,也可供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动物源细菌中主要病原菌及其对 药物的耐药性。本书强调了 药物使用导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公共卫生意义;阐述了动物源细菌对 药物的耐药机制,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及其他载体在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突出了基因组测序、多组学等用于细菌耐药性表型和基因研究的新技术;对常见动物源细菌病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意义、对 药物的耐药性、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细菌耐药性防控原则、监测平台、新型靶向药物、细菌疫苗和抗生素替代品研发等方面,阐述了政策、技术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基于韦本辉研究员所提出的“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耕作理念和“粉垄理论”,介绍了由韦本辉等发明的立式钻头及三角板犁(撬犁)替代传统犁头和横轴旋耕,并由此引发的耕作模式与栽培方法变革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以及由钻头和板犁装备的粉垄农业机械以“粉垄农机+粉垄耕作+粉垄栽培”形式完整构建可替代现行农业的“粉垄农业”技术体系,在全国28个省份、50种作物上应用,使耕地增产10%~50%、盐碱地改造增产20%~ ;归纳总结了十几年来粉垄技术在全国不同气候、不同生态、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示范结果,并从粉垄技术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科学基础、技术体系、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对粉垄技术在保障 粮食安全、建立和实施“六大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