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汇集了从甲骨文开始至近代书家的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历史书法名家精品的汇编。 本书在编纂中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剪辑、复制、扫描、拍照后再版放大等办法进行搜集,务使表中之字一个不缺,力求字字四体俱全。在编辑体例上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汉字注音、繁简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作为一部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不仅为书法学习提供优秀的范本,同时也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书法技巧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书法研习中的章法,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即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方能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本书按书法作品章法分类,全书共10类,展示数百件名家书法作品,内容涵盖古代至近现代书法家,其间还有部分当代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佳作,配以高清图片,展示了条幅、中堂、横幅、对联、扇面、手札、题匾、条屏、册页等,并对章法形式进行阐述,充分展现了历代书法家在艺术创作和章法研究方面的精粹。
一、本书是书法艺术工具书。为保持与《中国行书大字典》、《中国隶书大字典》的体例基本一致,并形成系列,故无法探讨有关文字学的学问,也未能在这方面直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大篆(甲骨文、金文)、小篆同属篆书范畴,在本书中收辑编排融为一体;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体系,读者应注意参阅其他古文字学工具书。二、本书所收辑之对象,是历代在书法艺术上有卓著成就之碑帖法书,无法收辑并非法帖而是文字学经典的汉许慎《说文解字》。所收碑帖法书之单字,其字形也不为《说文解字》之标准字形所囿。三、本书原则上以《中华大字典》部首编排法编排。收辑古碑法帖单字,原则上也以《中华大字典》已收录之首文为限。四、秦汉以前之古文字结字方法,往往与秦汉隶变以後之标准字形大相径庭,甚至有无法确定部首的现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通行在口语里的谚语约十万余条;下编立语目的约一万三千条(不含变体),辑录谚语语料。上下编的语目主要按音序排列。首字同音的,按笔画数排列,笔画少的在前。首字相同的,按第二字的音序排列,依此类推。语目首字相同,且结构形式和语义基本相同,仅说法略有不同的,以出现较早者或较通用者为正条,其他作为副条或变体处理。上编副条退一格排列于正条之下;下编变体用“×书作‘××’”的形式附于正条之下。上编一般不注音、释义。比较难以理解的,作出提示性注释。下编语目的出处多用“语出”表示,出处中的相应之语与语目差异大的用“语本”表示。例证见于古代(清代以前,含清代)典籍的,尽量收录;现当代重点收录名家名作里的例证。每目一般只举著作年代较早的或者通用的一个例证,其他语料只列出书名
甲申冬日,东海之滨,庄重推出周秦汉唐文明大展,铿锵吟唱黄土高原千古长赋。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在本质上是陕西文物精品展,由陕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法门寺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咸阳博物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茂陵博物馆、临潼区博物馆、彬县文化馆等鼎力合作,两百余件文物璀璨荟萃,两千余年历史集约展示,在昨天的地平线上曾经积淀不屈的“琴文”,亮出韧性的“剑胆”,摆开威严的方阵,挥洒历史
本书收录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院教授沈乐平在2015年至2024年十年间精心创作的书法与篆刻精品。书 法作品108件(组),篆刻作品83方。书法作品书体丰富,在书体、章法、笔墨和纸张色彩搭配上 都显示出深思熟虑的创作态度,强调通过点画的综合构成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来达到平衡与节奏感, 使作品气势连贯流畅。篆刻作品,风格多样,展现了沈乐平在篆刻艺术上的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 本书的出版,全面体现了沈乐平教授十年间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探索之路,亦对于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 创作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宝文主编的《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第6集共20册)》汇集历代名碑名帖20种,为首次大8开彩色放大公开出版,底本好,印制精。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在印制工艺上,选用进口纸张、油墨,精美艺术画册水准印制,优选还原碑帖原貌,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实为临书习字的案头书;读帖欣赏的休闲书;馈赠亲朋的礼品书;独具特色的品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