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开始,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了三十多年。其间,除了引进、搬演外国经典音乐剧目外,中国音乐剧人也在不断努力将音乐剧"本土化",尝试创作出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音乐剧作品。《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音乐剧》拟对这一"本土化"的进程进行梳理,探讨音乐剧"本土化"的内在和外在机制,"本土化"的可能性、意义及具体路径,并对三十年来音乐剧"本土化"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评价,以期为音乐剧在中国"本土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借鉴。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广泛吸收了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和声的经验与理论家们对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研究成果,其中还摘录了部分著作中的观点、谱例及习题,如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与《多声部音乐写作教程》、桑桐的《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探讨》与《和声学教程》、刘学严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黄虎威的《转调法》、王安国的《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郑英烈的《十二音技法在中国作品中的运用》等。章节的安排与内容的叙述,则是在作者的专著《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和调整构成的。教程由十六章组成,包含了如下内容:、二章是对调式性质的分析,包括五声性调式的基本特征与功能特性;第三至第九章是不同和弦结构的和声方法,包括三度结
音乐剧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开始,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了三十多年。其间,除了引进、搬演外国经典音乐剧目外,中国音乐剧人也在不断努力将音乐剧"本土化",尝试创作出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音乐剧作品。《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音乐剧》拟对这一"本土化"的进程进行梳理,探讨音乐剧"本土化"的内在和外在机制,"本土化"的可能性、意义及具体路径,并对三十年来音乐剧"本土化"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评价,以期为音乐剧在中国"本土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借鉴。
钢琴家能够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作曲家,这本由理查德?安德森教授编纂的论文集收录了19篇关于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教学、练习及演奏指南。各章节的主题按照作曲家年代排序,内容涉及了从英奇?罗萨对巴赫的见解、加里?阿玛诺的海顿奏鸣曲指南到克里斯蒂?斯克豪森详解肖邦的发音触键,还有格温德林?莫克总结的弹奏(拉威尔使用过的)埃拉德钢琴的心得。 读者还会看到关于莫扎特钢琴作品、贝多芬奏鸣曲、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相关文章,其他涉及的作曲家还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科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格什温以及克拉姆。各章节作者都是美国及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教育家、录音演奏家及学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演奏、学习及教学经验仔细记录成了文字。每篇文章针对一位作曲家,
钢琴家能够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作曲家,这本由理查德?安德森教授编纂的论文集收录了19篇关于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教学、练习及演奏指南。各章节的主题按照作曲家年代排序,内容涉及了从英奇?罗萨对巴赫的见解、加里?阿玛诺的海顿奏鸣曲指南到克里斯蒂?斯克豪森详解肖邦的发音触键,还有格温德林?莫克总结的弹奏(拉威尔使用过的)埃拉德钢琴的心得。 读者还会看到关于莫扎特钢琴作品、贝多芬奏鸣曲、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相关文章,其他涉及的作曲家还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科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格什温以及克拉姆。各章节作者都是美国及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教育家、录音演奏家及学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演奏、学习及教学经验仔细记录成了文字。每篇文章针对一位作曲家,
《高级和声学教程》作为和声教材上的一种新尝试,是专门针对音乐院校本科作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作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专业共同课使用教材,它与其他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如对位、曲式、配器等课程配套实施,直接目标就是为日后的创作或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和声学习打好基础。
《后调性理论导论(第3版)》是一部后调性音乐理论经典教程和工具书,引导读者了解后调性音乐理论基本原理。书中不仅介绍了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等创作的20世纪早期作品,还分析了贝里奥、布列兹、凯奇、卡特、克拉姆、格拉斯、利盖蒂、斯托克豪森等创作的当代作品,对于掌握现代音乐理论极有裨益。《后调性理论导论(第3版)》系统论述了自由无调性、音级集合、十二音和中心性等当代音乐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本书,读者能全面了解当代音乐理论知识和创新前沿,掌握现代作曲技术和音乐分析方法。本书适用于音乐院校作曲与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现代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人员。
本书是研究具有国际影响的法国频谱音乐流派在作曲技术领域探索的新成果,以代频谱音乐作曲家杰勒德格瑞瑟、提斯坦缪哈耶的作品为研究重点,辅助第二代 “后频谱”作曲家的作品为佐证,深入探讨他们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声学原理;借助电子仪器、电脑频谱分析来揭示构成这些作品的声音本质;探求他们把声学、电子理论运用于常规管弦乐器的经验成果,最终总结出频谱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特性。
我们的目标在于对民族音乐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地讨论,包括其定义、人类学和音乐学研究方法、历史民族音乐学、乐器学、图像学、生物学、技术、舞蹈、性别、保存以及伦理。附录部分是为做案头工作和田野工作的音乐学者所提供的一套基本的辅助性参考材料,内容包括参考资料(参考书目以及音响分类目录)、重要音响档案馆名录、专业协会及其出版物、世界各地的乐器收藏、霍恩博斯特尔一萨克斯的乐器分类体系、根据现代认知论和计算法的音高分析,以及各国电源电压、频率和电视标准信号表。
中国音乐对外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由于移民的因素,更是由来已久。《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以中国传统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变迁为个案,立足于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视角,通过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并结合大量的一手历史文献,真实描摹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努力探寻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变迁的轨迹及根源,力图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音乐在海外传播的规律。 《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是本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专门性著作,也是本研究海外华人音乐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专著。
钢琴家能够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作曲家,这本由理查德?安德森教授编纂的论文集收录了19篇关于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教学、练习及演奏指南。各章节的主题按照作曲家年代排序,内容涉及了从英奇?罗萨对巴赫的见解、加里?阿玛诺的海顿奏鸣曲指南到克里斯蒂?斯克豪森详解肖邦的发音触键,还有格温德林?莫克总结的弹奏(拉威尔使用过的)埃拉德钢琴的心得。 读者还会看到关于莫扎特钢琴作品、贝多芬奏鸣曲、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相关文章,其他涉及的作曲家还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科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格什温以及克拉姆。各章节作者都是美国及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教育家、录音演奏家及学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演奏、学习及教学经验仔细记录成了文字。每篇文章针对一位作曲家,
《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通过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情况的叙述,深入探讨了1900—2000这一百年音乐艺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思想及文化变迁的深层互动关系。为客观、准确地呈现这一百年的音乐艺术史,作者借助20世纪的中国音乐艺术解读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用20世纪的中国历史阐释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特征、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