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导论》分为八章:前四章(音乐心理学概述、音乐与大脑、音乐记忆、音乐和语言)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部分;第五章音乐审美心理揭示了音乐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后三章(音乐教育心理、日常生活中的音乐、音乐治疗)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应用部分。 音乐是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对于音乐问题的研究,音乐心理学只是应用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索,并期望对其它研究音乐的学科给予微许帮助和提示。因此,《音乐心理学导论》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和论点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后调性理论导论(第3版)》是一部后调性音乐理论经典教程和工具书,引导读者了解后调性音乐理论基本原理。书中不仅介绍了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等创作的20世纪早期作品,还分析了贝里奥、布列兹、凯奇、卡特、克拉姆、格拉斯、利盖蒂、斯托克豪森等创作的当代作品,对于掌握现代音乐理论极有裨益。《后调性理论导论(第3版)》系统论述了自由无调性、音级集合、十二音和中心性等当代音乐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本书,读者能全面了解当代音乐理论知识和创新前沿,掌握现代作曲技术和音乐分析方法。本书适用于音乐院校作曲与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现代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人员。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增订本)以江苏省吴地(苏州、常熟)的民间琴社——“今虞琴社”、“吴门琴社”为具体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直至2002年古琴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止。结合整个宏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变化,考察了民间琴社的社团运作、传承群体、风格题材的变化。以江苏省古琴艺术场域为平台来研究“国家-社会”的关系,以几乎看上去是“无事之境”的传统艺术变迁和传承为研究切入口来关注国家、地方力量与民间艺术群体间的互动形态。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增订本)主要研究了传统艺术的失落、复归与国家的行政干预以及文化建设政策之间的关联程度,通过运用社会学“国家与社会”的理论对吴地古琴艺术的变迁、传承,古琴
《沙堰裴氏遗绪》为裴铁侠先生《沙堰琴编》打谱集,打谱是历代琴人从未间断的琴学活动。琴人在学琴、弹琴的生活中,有的琴曲有师承,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了,有的没有师承,或是琴人身边找不到会弹此曲的人可请教,但有乐谱,想要弹这首琴曲,就必须“依谱鼓曲”,即琴人据谱反复弹奏、琢磨直至句逗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此时一曲打谱才算完成。
《现代电影音乐配乐指南》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实用指南,可以适合每个人—从学生到在技术上老练的专业人士。它包含超过100段对作曲家的采访,以及150个来自电影配乐的范例。《现代电影音乐配乐指南》作者弗雷德?卡林(Fred Karlin)因为歌曲《我们都知道》(For All We Know)获得了一项奥斯卡歌曲奖,凭借为电视电影《简?皮特曼小姐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Miss Jane Pittman)所作的配乐获得了一项艾美奖,他还获得过许多其他的行业奖项。他是《聆听电影》(Listening to Movies)的作者。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是已故的雷伯恩?怀特(Rayburn Wright),他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伊斯曼音乐学院创建了爵士研究和当代传媒硕士课程,并从1970年起担任系主任及教授直到1990年去世。
这是一位音乐奇人书写的一部音乐奇书。这是迄今为止,的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音乐书籍。这是近五十年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为音乐文脉的著述和音乐分析的批评确立了崭新的标杆与尺度。 《古典风格(修订版)》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没有第二本音乐书籍获得过此项殊荣,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古典风格》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