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之年》甄选出超过225位作曲家的366首作品,每天一首,带领读者潜入一千多年的古典音乐深海。作者为每一首作品提供了动人的描述,让这些由来已久的音乐在当下生活里鲜活动人。除了通常被古典音乐史忽视的40多位女性之外,作者还为读者介绍了有着不同肤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让读者相信,古典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全球艺术形式。
《DK古典音乐百科(全彩)》内容简介:同洞穴绘画、壁画和文物古迹一样,音乐文明作为人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至少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凸显于每一种文明。古典音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让伟大的作品经久不衰,使当代作曲家仍在努力挑战 。从莱奥南、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到詹妮弗?西格顿,本书带你了解伟大音乐家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到当代,本书带你领略不同时期古典音乐的魅力,让你在聆听音乐时增添一份新的感悟。
伦纳德·伯恩斯坦享有“桂冠指挥家”的美誉,他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曲、演奏、指挥领域,他曾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将古典乐普及于大众,影响深远。1973年,伯恩斯坦登上哈佛诺顿讲坛,天才的智识与表达力碰撞出六讲启示录般的珍贵课堂,洞见深刻,借由电视媒介的传播力,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结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这是六堂精彩的音乐大师课,也是剑走偏峰的音乐启发课——“身为音乐家,我感到一定要找到一种谈论音乐的方法,可以与有智识的非专业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伯恩斯坦秉持跨学科精神,六讲横纵交织,从语法学角度对音乐语言进行解析,也将音乐置于美学层面与诗歌进行比对,广泛选用各类音乐材料,从“音乐 小构成单位”探讨到“调性之争”。这位古典乐大师暗示了一种与生俱
德国音乐学家、马勒专家康斯坦丁·弗洛罗斯代表性研究成果,“古斯塔夫·马勒系列”第II卷。书中深入解读了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的多重关系,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与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马勒交响曲的创作方法、思想及其艺术观念的来源,尤其指出标题性思维在马勒交响曲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于理解马勒交响曲作品乃至19世纪交响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本书自1991年出版至今,已将近二十年了,受到了钢琴学习者的欢迎,并已成为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教材。此版为修订版,对钢琴技术的种类和各技术要领的分析和概述基本未作改动,仅对一些技术种类的弹奏形式作了一些增减。另外,为方便学习和练习,在结构排列上作了些微的改动。而且,本次修订时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加大了乐谱的符头,保护所有学琴者的视力健康。本书适用面广,既适合于初学者,对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师生也有参考价值,同时也适用于各地钢琴考级。
在本书中,专业摄影师和畅销书作者斯科特.凯尔比将教你如何拍摄并利用后期处理软件修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光人像照片。从随身携带的镜头的选择、捕捉不同类型的自然光时相机的设置、古典绘画大师的用光技巧、让光线更柔更美的技巧、实用的摆姿及构图技巧,到典型的后期修饰技法等,斯科特会教你如何分析照片,如何设计拍摄思路,还提供了如何运用并调整光线以创作出人像摄影佳作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知识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钟爱拍摄自然光人像的摄影师参考阅读,可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作者是集教学、演奏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广东资深音乐名家。几十年来的教学、演奏及研究生涯,使作者对广东音乐的演奏特点、表现手法及意境内涵等艺术特色,有其独到且系统的理解。他指出:广东音乐的特性,主要是作曲法、演奏法、乐器法结合广州方言形成的广东音乐乐种音色的综合表现。广东音乐乐种音色是作者多年来对广东音乐研究的一大发现,是广东音乐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它标志着广东音乐研究已经进入到艺术价值核心领域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当前关于什么是广东音乐的各种表述*后的归属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广东音乐今后的学习、传承及原生态发展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书属于《子海精华编》,收入与音乐、绘画相关的文学艺术类著作三种:《乐府杂录》《琴史》《读画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乐府杂录》共一卷,以钱熙祚校本 为底本,主要记述唐代宫廷音乐的情况,涵盖乐仪、乐器、乐曲、乐舞、乐调、乐人故事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探究唐代宫廷音乐的情况颇有帮助。《琴史》共六卷,以铁琴铜剑楼藏明 抄本为底本,前五卷按照时代顺序记录153位琴人的独特事迹,另附记11位琴人,第六卷论述琴学思想与创作缘起,文笔颇佳,叙述有力而传神,在琴学 具有重要价值。《读 画录》共四卷,以烟云过眼堂本为底本,所录为明末清初画家传记,尤其明末清初金陵或寓居金陵之画家的生平、作品与评述等资料,颇有学术价值。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伟大也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练《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综合测试部分则由笔者设计及选编共二十套综合试题,其中包含了各类各专业乐理考试的全真试题,因此具有实战性强和适用面广的特点。《乐理专题训练与综合测试(增订版)》既适用于音乐考生,对于音乐附中的学生和音乐
本丛书系一套研究岭南音乐文化的图书,它包括如下6本:《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 《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丛书或从人类学,或从乐器学,或从社会心理学去研究大岭南范围的音乐文化范围,其中包括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音乐文化问题。因此,从 大岭南 的地理区域上讲,我省的漳州与龙岩均属于岭南地区,两地的音乐文化同属于岭南音乐文化范围。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音乐问题,是一个新的方式,具有开拓意义,且作者长期进行了音乐田野调查,功底扎实。 本书为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 之一,系丛书的主打品种。这是中国*部以文化人类学及音乐人类学视角进行考察和鉴赏分析岭南民俗音乐的综论,其中的个案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闽西)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书中的 概述 部分,主要简介该音乐形式的历史衍变、风格特点、唱腔风格、音乐类型、流行地域、乐器形式、曲牌模式、传承人物等等,让读者对该音乐形式有个整体且简要的了解。 传承保护及其对策 部分,分析了闽西十番的生存状况、研究状况、传承状况,以及其保护状况,传承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曲谱 部分,以词牌为归类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不同代表作的各种唱段,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本书的重点部分、特色部分。它收集了永定区、新罗区、武平县、连城县、上杭县、长汀县的十番音乐作为代表,提供参考示范。 传承人物 部分,选录了对该音乐形式做出较大贡献的音乐人,主要介绍他们生
《内心听觉》提供了一种激发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途径,也为之准备了大量细致的练习,致力于提高运用“内心听觉”在无声中阅读和想象音乐的能力。书中练习涵盖了多种激发音乐想象力的技巧与方法,包括在无声环境中一个人独自完成音乐想象的建议,为独奏者而设的演奏游戏,使用乐器或不使用乐器的小组游戏。有的游戏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即兴程序,以及涉及作曲方面的音乐想象力实验。
本书著者从中国歌曲种入手,首先明确昆曲是一种“定律·定腔”型的歌曲,这类歌曲与一般的流行歌曲不同,有着特殊的音乐结构、特有的作曲法和独具的音乐功能。然后分别就曲牌与腔的概念、昆曲语音格局、昆曲曲式结构分析,以及套数类型与发展等做了充分探讨。 昆腔是中国戏曲声腔音乐的典范,昆曲格律是南戏诸腔中发展得 完整、 严谨的艺术规律。该著以九万多字的篇幅探讨与曲律相关的基本知识,解析词律与腔格关系,为研究曲牌格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谙练曲律,是登堂“词曲学”、研究南戏声腔 的条件。由本书可知,马骕的一系列学术成果贯穿着一种独到的研究方法:以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剧本和元明词谱等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对象,考据与论证相结合,在研究了大量的 手资料之后,再印证于文献典籍, 后进行总结。这一研究方法正是
萧白著的《合唱指挥艺术(指挥的美学思维与艺术实践)》分为:序篇——以美学思维探索指挥艺术世界;上篇——作品研究,发现音乐美;中篇——合唱艺术,构筑人声美;下篇——表演艺术,展示音乐美。作者通过文字谱例结合的形式,对合唱指挥艺术的美学思维和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简出的阐述。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包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与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是有史以来 次对我国自古代、近现代直至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以客观的阐述给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可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书中选择了学校音乐教育有特色的几个 和几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为研究对象,即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匈牙利五个 ,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四个学派,对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做了一次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本书为其中一册。
《中国传统曲式学》是2018年 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全四册)中的一部。是在《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传统曲式与曲式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单句”“对应”“重复”“连锁”“引申”“对比”等地深入分析、归纳,有力地揭示和总结出了中国传统曲式的“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多段体”“变奏体”“循环体”“联曲体”“板腔体”“综合体”理论。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用西方音乐理论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错误,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贴近浪漫时代》是著名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刘雪枫关于西方经典音乐的随笔集,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在音乐评论及唱片鉴赏领域笔耕的精华作品集。这部随笔围绕西方浪漫派音乐做了深入探析,介绍了自贝多芬至理查·施特劳斯的多种唱片版本,着笔于演绎者(指挥家、独奏家和乐团)的演绎特点及欣赏要领。同时,作者以现场聆听的体悟,尤其是在国内的音乐厅、大剧院,聆听中国音乐艺术家演绎浪漫主义音乐经典作品的体会与体验,介绍名演、名录,使读者体会和领会欣赏音乐的方式和路径。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作者以时代性、整体性、广泛性、多样性与可听性为考量,从1979-2019年间出版的内地音乐人的专辑中精选出百张佳作,进行音乐鉴赏兼及音乐批评,在依从于个人趣味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