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发展》全面介绍了摇滚乐的声音和社会影响。作者介绍了这种经久不衰的音乐风格的元素,同时强调了50多年来该流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专注于所讨论的音乐的声音,以帮助您培养分析性的听力技能和全面的音乐词汇。本书第8版相比第7版,所有文本内容都已更新,包括最近的事件、录音和其他更改;每章的音乐特写深入探讨特定的音乐元素、风格和音乐家。时间线将艺术家或团队职业生涯的重要记录、成就和其他方面按时间顺序排列。
阿尔伯特·施韦泽著的这本《论巴赫(精)》除了一般的传记应有的生平事迹以外,该书以一半的篇幅来介绍巴赫的各个层面的作品,将巴赫的音乐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解释,并从这个角度将巴赫的音乐和贝多芬、舒伯特、
《琴学备要》(上下)(手稿本)分为总规、指法、手势、曲谱、音律、论说六篇,主要内容包括:琴面的部件、琴底的部件、琴前后的部位、上弦的程序、琴位的安置、坐位的姿式等。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覃思与实证,中编音诠与乐析,下编散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收录了作者在阐释学方面的研究文论,从归结古琴减字记谱法的本文—文本螺旋模式开始联系到中国哲学中的述作传统,认识到述作是古琴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理论方面,作者致力于明代琴谱《神奇秘谱》的研究、挖掘、整理,用打谱来重建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音响。在实践方面,对古琴曲深入研究,兼顾古琴教学,将古琴的表现技术和美学理论相结合。
桑贝和音乐的不解之缘,可以从童年时代家里那台收音机说起,他通过电台发现了神奇的爵士乐,以及那些有趣至极的爵士乐手。即使父母吵得不可开交,他也觉得没有关系,因为在他想象的世界里,他成了爵士乐队的一员,走南闯北到处演出。他用音乐来抚慰自己敏感的心灵,来摆脱并不幸福的童年生活。桑贝最后成了漫画家,但音乐给了他无数的灵感。他如数家珍般说起那些至爱的音乐家,德彪西、艾灵顿公爵、拉威尔……他回忆起第一次弹奏格什温的《爱人》,第一次发现神奇的唱片竟然可以把“整个乐队装下”,第一次请《小淘气尼古拉》的作者戈西尼上家里听歌。本书收录了桑贝大量没有发表过的音乐主题的作品,并附有一篇长达三万字的访谈稿。这本书是桑贝对音乐的优选敬意。
本书是一本依托“八秒”合唱团成功经验的合唱训练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手势技术,下篇排演技术。不论是从台下训练,还是台上实践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翻阅合唱与指挥教材,手势的图解与曲目的排练作为主要内容,对于体系化的总结传承和排练技术的体系化介绍相对欠缺,本书的撰写,填补了此方向的空白。
李纯一(1920-2021)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杰出代表。曾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名誉研究院、《音乐研究》编委等职。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09年获得从事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文艺工作证书和奖章;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音乐考古学的开拓研究,治学严谨,在海内外广受推崇。已发表成果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出版社,1957)、《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先
《周龙室内乐作品集》预计将为“周龙音乐作品选”系列丛书的第三批出版作品。共计8首室内乐作品:《敦煌回响》《声声慢》 《四季》《空谷流水》《长风破浪》《济沧海》《魂》《对歌》。全部由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并附带总谱与分谱,以供读者研习、演奏使用。该书配有中英文作者、作品简介。此系列作品乐谱授权由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周龙被 以创造一种独特的音乐汇集了东方和西方的审美观念和音乐元素。 《周龙室内乐作品集》预计将为“周龙音乐作品选”系列丛书的第三批出版作品。共计8首室内乐作品:《敦煌回响》《声声慢》 《四季》《空谷流水》《长风破浪》《济沧海》《魂》《对歌》。全部由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并附带总谱与分谱,以供读者研习、演奏使用。该书配有中英文作者、作品简介。此系列作品乐谱授权由上海音
《律吕精义》是由明朝作者朱栽堉(公元1536年-1611年)编著的一《律吕精义》籍。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朱载堉完成《律吕精义》(内外篇)一书,提出了“新法密率”。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
《律吕精义》是由明朝作者朱栽堉(公元1536年-1611年)编著的一《律吕精义》籍。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朱载堉完成《律吕精义》(内外篇)一书,提出了“新法密率”。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
《智能音乐学与中国音乐数字媒体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智能音乐学和中国音乐的数字媒体表示研究。书稿从一个新的视野,融合音乐理论(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图像处理技术、MIDI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提出了“智能音乐学”的概念,作为数字音乐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范畴,书稿阐述了智能音乐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应用,然后利用多领域学科知识,研究了中国传统的工尺谱理论、昆曲艺术、古琴艺术的音乐媒体表示及其智能化处理方法。
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张子谦等人编印,刊于1937年。栏目分为“发刊词”“图画”“记述”“论说”“学术”“考证”“曲操”“记载”“艺文”“杂录”“编后语”等,内容十分丰富。许多作者皆为当时琴界名流,如吴景略、徐卓、徐文镜、桐心阁主诸人。为贺《今虞》创刊,邓散木、潘玉良、钱仲则等书画家赠送了作品。因战事纷起,琴社经济拮据,在风风雨雨中停办。《今虞》——这份“研究古琴之专刊”,出了“创刊号”后,没能再出第二期。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从立项到首卷出版,历时将近10年。作为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乔建中所长直接主持了从立项到出版等一系列工作,并始终关心着工作的进展。《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的每一册书稿,都经过王世民副总主编的认真审阅,在考古学专业方面,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全书分为“先秦乐律的均法构建”和“中国传统乐器考证补遗”两部分,详析了《国语》、《礼记》、《管子》等文献中关于“均法”的记录,并结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相关发现,就先秦乐律体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书中还对先秦弦乐器,和“龠”、“篪”、景钟等乐器,古传“候气之法”、荀勖律笛的制作等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考证,所及内容较为全面。
《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不同属性的仪式个案,提出了鲜明的观点以及方法论上的反思,为学界在仪式音乐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具启发性的思路和可扩展的空间。编撰者们以“仪式中音声”为切入点,以他们在该领域研究实践中所获之领悟和体验为基础,提炼出一套相对完备和清晰的理论框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宋代古琴音乐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北宋、南宋时期古琴音乐的历史状况,不涉及辽、金部分。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对浩瀚而散乱的宋代古琴文献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辑佚的基础上,以遗存的两宋时期琴曲为主要材料来源,力图以历史真实为前提,在确凿史料的基础上,结合遗存的音乐形式和具体的音乐形态,以期对宋代宫廷古琴的历史状况、宋代古琴与士大夫、隐士、僧人等阶层的关系,宋代的琴曲、琴歌、琴派、琴学著述、记谱法的流变,宋代的古琴美学思想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