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明代《琴书大全》中关于古琴制作的相关章节,以及北宋琴家石汝砺和崔遵度撰写的琴材斫制文献,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注译了石汝砺撰写的《碧落子斫琴法》,包括定材尺寸、琴身尺寸、削面法、调声法、较古琴大小法、琴色样法、斫匠秘诀等内容。其中不仅有较为详尽的宋代古琴琴面、琴背以及槽腹中各部位的相关尺寸,还保存有唐代斫琴名家雷震、张越之琴的实际尺寸记录,及其与宋代斫琴尺寸的比对性文献。 第二部分注译了崔遵度撰写的《琴笺》,阐述和探索了琴面上的十三个徽位的用法,并突破性地提出了十三个徽位不同声音的出现是事物客观规律的看法,否定了汉、唐以来将琴的音律附会为节气月令的唯心主义。 第三部分为《琴书大全》节选注译。《琴书大全》为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全书共二十二卷,
德国音乐学家、马勒专家康斯坦丁 弗洛罗斯代表性研究成果, 古斯塔夫 马勒系列 第II卷。书中深入解读了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的多重关系,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与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马勒交响曲的创作方法、思想及其艺术观念的来源,尤其指出标题性思维在马勒交响曲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于理解马勒交响曲作品乃至19世纪交响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资源,民歌在普通民众音乐生活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对中国各类音乐的滋润及广泛的影响,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本书精选民歌三百余首,是民歌爱好者收藏、欣赏的精选之作。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的歌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家就直接参与对民歌的词曲和歌唱背景作全面的记录整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歌的收集整理有了很大成绩,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就包括31卷,近4万首作品。本书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精选28个省区、56个民族的305首民歌,其中包括了《黄河船夫曲》、《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
变和弦本是自然和弦演变出来的,它是自然和弦的变化形态。因此两者之间无论在和弦结构、功能属性、和声进行以及声部处理等诸方面均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与共同点,关系十分密切。 自然音和弦与变音和弦的同步进行,可以使人们大大提前对变音体系的接触与运用,从而能及早地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和声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和声语汇。 《和声学新编/作曲技术理论丛书》主要是为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的和声课而写,但是也可作为师范院校的和声参考书。
一本给孩子的全球音乐史,讲述我们为什么又如何制造音乐。本书以叙事风格进行音乐探索,超越了古典和西方传统,将音乐作为人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表现加以讲述,让孩子们踏上通往世界各地的音乐之旅。从“什么是音乐”开始,聆听万物之声,探索从古至今不同时期、地区的音乐。讲述创造音乐的方法,探索音乐创作、即兴、欣赏、记录和传世等激动人心的多元形式。同时介绍世界各地的奇妙乐器与表现形式,遇见全球的音乐家与作曲家,从传统、民间、古典、歌剧、爵士乐、布鲁斯、摇滚、朋克、流行和嘻哈等多种体裁中发现音乐之美。
本书汇集了21篇关于古琴理论和演奏的论文,这些文章立足琴史、琴器、琴人、琴谱、琴论、琴操以及古琴保护修复等论题,从 跨领域、跨文化 的多元视角,就古琴音乐史学、传统美学、考古发掘、人文思想、审美精神、传承研究、活态保护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与交流。
本书选取了明代《琴书大全》中关于古琴制作的相关章节,以及北宋琴家石汝砺和崔遵度撰写的琴材斫制文献,共分三部分。 部分注译了石汝砺撰写的《碧落子斫琴法》,包括定材尺寸、琴身尺寸、削面法、调声法、较古琴大小法、琴色样法、斫匠秘诀等内容。其中不仅有较为详尽的宋代古琴琴面、琴背以及槽腹中各部位的相关尺寸,还保存有唐代斫琴名家雷震、张越之琴的实际尺寸记录,及其与宋代斫琴尺寸的比对性文献。 第二部分注译了崔遵度撰写的《琴笺》,阐述和探索了琴面上的十三个徽位的用法,并突破性地提出了十三个徽位不同声音的出现是事物客观规律的看法,否定了汉、唐以来将琴的音律附会为节气月令的唯心主义。 第三部分为《琴书大全》节选注译。《琴书大全》为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 多的一部类书,全书共二十二卷,本书中仅
本书以古琴初习者、未系统接触过现代乐理的读者为对象,将复杂的古琴音乐理论简单化、通俗化。书中采用参照比较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言简意赅的文字,并结合具体音乐作品将古琴研习中*主要的、*核心的理论知识进行简明的讲解。全书有基础乐理、乐器法、音乐表现三大部分,共十二章内容。各章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正文后附习题参考提示、名词术语解释,是一本实用的古琴学习辅助教材。
少儿竹笛集体课程
本书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音乐剧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杨佳、黄凌霆等五位老师,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针对音乐剧演唱的特点精选具有训练价值的儿童音乐剧片段总结编写而成。每一首作品都编写了正式的钢琴伴奏乐谱,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歌曲;同时,每首都有中文翻译,很好的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唱段大意。
本书是系列丛书 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史研究 中的一本,以丝绸之路的前端--西亚音乐的历史与发展为研究视角,对该地区的乐器、乐律、乐人、乐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众所周知,西亚音乐跨越古今、国界,创建出了丰富的世界性、多样化的音乐文化种类,它也是 丝绸之路 上的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项目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东方音乐的历史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伦纳德·伯恩斯坦享有“桂冠指挥家”的美誉,他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曲、演奏、指挥领域,他曾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将古典乐普及于大众,影响深远。1973年,伯恩斯坦登上哈佛诺顿讲坛,天才的智识与表达力碰撞出六讲启示录般的珍贵课堂,洞见深刻,借由电视媒介的传播力,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结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这是六堂精彩的音乐大师课,也是剑走偏峰的音乐启发课——“身为音乐家,我感到一定要找到一种谈论音乐的方法,可以与有智识的非专业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伯恩斯坦秉持跨学科精神,六讲横纵交织,从语法学角度对音乐语言进行解析,也将音乐置于美学层面与诗歌进行比对,广泛选用各类音乐材料,从“音乐 小构成单位”探讨到“调性之争”。这位古典乐大师暗示了一种与生俱
《现当代中国民族乐器发展思潮研究》系高舒主持 2018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结题成果,结题评价为 良好 。全书共 11 章。主要内容除绪论、结论外,从 现当代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思想脉络 和 现当代中国发展民族乐器的认同与反思 两个范畴手,界分上下编,上编 5 章,下编 4 章,对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已发展一百余年的中国民族乐器进行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认识。上编 5 章,回应思潮涌动在现当代的合理性,系统性地从思想层面回顾了民族乐器发展过程中对西乐与国乐的学习重整,讨论知识与精神的科学认知、民意与国力的共同入场、本土与友邦的共同选择、自观与他观的造化变痛、编制与分类法的体系认知、材料和工艺的应用逻辑、标准化机制的规范作用等整体历史过程。也由 历时性源起 开始,明确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观念生成,为课题下编提供
本书的核心立足于新中国民族乐器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语境, 乐改 纪事本末,记录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乐器从形制到性能的重大变化,以及模塑出标准化的 中国声音 的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 乐改 得以落实的标志,就是1954 年 乐改小组 在音研所的设置。在吕骥先生的交托下,当年刚成立的音研所的第一任领导集体李元庆、杨荫浏等人组件 乐改小组 ,并亲自作为组长和成员,启动全中国各民族乐器的改革、制造、推广、创作、教学,造就了 民族乐器 的发展。这段过程中的大量改革乐器实物,成为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独一无二、亟待揭秘的珍贵馆藏。
孩子们的哈农 孩子们的拜厄(共两册),上海音乐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 作者 陈福美 原价 ¥114.00 出版社 上海音乐 出版时间 2012-05-01
本书是一本以古琴传世古曲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古琴专著。全书共五章,第一章 琴学入门 介绍古琴入门知识和基本技巧,对古琴的形制,对古琴减字谱用法,对于古琴的三种音色、古琴常用调式、古琴调弦法,然后结合图片对古琴弹奏的左右手指法和技法进行讲解,首先对右手基本指法进行要领示范,并辅以挑、勾指法、右手八法练习以及左手指法(按音、泛音)的按音、泛音和撮指等指法练习。第二章 琴曲初阶 ,通过《梅花三弄》《黄莺吟》《酒狂》等11首曲目进行系统的基础练习。从题解、指法讲解具体曲目的弹奏,为增加学生兴趣,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并将重点练习段落谱例截取列出,再附以整首曲谱。
《合唱指挥实用教程》由基础篇、实操篇和乐谱篇组成,作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合唱团队的学习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外经典作品为实例,并在书中配以视频示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规范性,是合唱指挥者入门学习和进阶提升的教程。
德国音乐学家、马勒专家康斯坦丁·弗洛罗斯代表性研究成果,“古斯塔夫·马勒系列”第II卷。书中深入解读了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的多重关系,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与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马勒交响曲的创作方法、思想及其艺术观念的来源,尤其指出标题性思维在马勒交响曲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于理解马勒交响曲作品乃至19世纪交响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以《梁祝的继承者们》完整剧本为主体,该剧是 生活三部曲 的*部,即 艺术家 ,也是非常林奕华的音乐剧。 该剧拆解了古老的传奇故事,让梁与祝在静物画中发现时间,在放大中发现爱与恐惧,在明暗中发现阴与阳,在油画原理中发现暗恋,在日常风景中发现平凡与不凡,在艺术史中发现价钱与价值,在马文才身上发现造势与消费,在与消费的抗衡中发现勇气或没有勇气,进而启发观众在当下重新探讨自我、艺术与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本书通过 前奏 主歌 间奏 副歌 尾声 的旋律布局,力图将创作心路历程、戏剧内涵、交流访谈、剧本、剧评、历年演出信息等与该戏剧有关的文本和影像资料编织成一首叫作 梁祝 的完整 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