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林 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他自1946年2月起向闽派琴家、父亲陈琴趣和表姨吴子美学琴,并于1951、1956年先后加入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向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溥雪斋、管平湖等多位名家学习,在闽派基础上兼学各家之长。 陈 先生同时利用大量时间进行琴曲打谱,至今已经公开发表的打谱曲目有74首(还有几首待陆续公开)。 陈长林 先生喜爱古琴,把古琴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弹奏古琴,而且研究琴学理论,在古琴音律、琴史、琴曲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 今年正值 陈长林 先生与古琴结缘70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陈长林琴学文集》的基础上,出版了《陈长林琴学文集》(增订版)。本次出版共增加文章12篇,增订附录4篇,篇幅由初版的392页增至615页,书后还
泱泱大国、煌煌历史!从贾湖骨笛算起,中国音乐发展已有近 9000年历史,从西周建立礼乐制度算起,中国音乐历史已有3000年。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伴随着金钟玉磬、八音和鸣而发展的礼乐文明的历史,是礼、俗交响,东西交融,华夏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 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 少年中国 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 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学先驱,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一百年前立志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壮志豪情、崇高理想、责任担当与国家情怀! 杨荫浏、 吕骥、李元庆、 李纯一、 郭乃安、 黄翔鹏等 一代又一代 音乐学家秉持钻研中国音乐学术、 探研中国音乐历史、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著书立说。正是这样一批矢志学术研究的先驱、一代代学人的努力,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才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文学、美术、舞蹈等相融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尽管有不少戏剧体裁都配有音乐,但其中的音乐仅仅只起装饰作用,只有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全剧贯穿音乐,音乐承载戏剧表现,阐明和强调作品的内容含义和人物情感,各部分有完整的形式。 然而歌剧在其初创、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歌剧历史的简略回顾,可以了解到歌剧观念的不断变化和多种风格并存发展的面貌。
辛丰年先生的音乐随笔在国内乐迷和书迷中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力,是中国爱乐者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无论读者是在音乐的 门内 还是 门外 ,都能从中品味 读乐 的无穷乐趣。适逢辛丰年先生百年诞辰而重新打造的此套 辛丰年文集 ,由辛丰年之子严锋教授主编,共计八卷:《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乱谈琴》《书信 随笔》《莫扎特家书》。其中新增了首次出版的精彩内容,经重新排版、设计,以全新面貌呈现,并打造有声版,可供读者欣赏书中提及的众多经典之乐。 八卷本简介: 乐迷闲话: 以 闲话 之声道出音乐真趣,以乐迷之心探求古典艺术本源 本书是辛丰年先生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虽似游谈,但并非无根。书中资料多方涉猎,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备,普通读者可从中体会古典音乐之美,专业
《琴学论衡 : 2016、2017 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内容非常多元化,涉及琴论、琴学、琴乐、琴谱、琴器、琴人、琴派以及与古琴相关的文学、戏曲、中外文化交流、文物与考古等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也牵涉文献学、翻译学、传播学、美学、史学等等,宗旨是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古琴文化,促进琴学研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博物馆馆藏古琴的保护与利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价值;鉴赏和研究馆藏古琴,推进琴学理论研究的继续发展。该书的出版为古琴研究、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琴学研究理论基础,是琴友们值得收藏的精品。
中国古琴文化源远流长,琴艺琴理奥妙无穷,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国古琴艺术的确堪称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本书体例上分立上下两册。上册含琴论、琴史、琴家、琴乐美学、演奏美学、记谱法、古琴考证和琴制、琴曲考证和打谱、琴事等卷,计约五十余万字。诸多文论,索古博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下册集当代琴家创作、移植、改编或新打谱的琴曲68首。其中42首归于创作、改编、移植卷,另26首归于古曲打谱卷。所有琴曲按原送稿以正谱或简谱记写,并配上传统减字谱以对应。本书所收新曲,体现了古琴音乐新的风姿,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本书所收的琴曲作品都是中外琴家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相当部分虽初次见诸于世,但琴曲创作、移植、打谱的成曲时间迄今已达数十年之久,且都历经琴家们的多年实践演奏。
著者提取板腔、曲牌、吹打音乐以及杂腔小调,以音乐的组织架构与发展脉络为切入点,教材分由上篇、下篇共二十七章内容构成,严谨得体,涵盖打击乐的演奏技法与应用,板式结构与唱腔组织解析,上党梆子名家唱段赏析等,是一本内容丰富、叙述翔实、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书籍。。该书在容量很大的下篇设置了 定义 、 结构 、 实例分析 之内容,构思科学,重点突出。
《琴学备要》(上下)(手稿本)分为总规、指法、手势、曲谱、音律、论说六篇,主要内容包括:琴面的部件、琴底的部件、琴前后的部位、上弦的程序、琴位的安置、坐位的姿式等。
《音乐剧 红船往事 》包含《书海寻觅》《红色恋人》《红色宣言》《我失骄杨》四大板块,以毛润之与杨开慧作为音乐剧的核心人物,展现这对革命伴侣以及李大钊等一批革命先驱,在披荆斩棘走向红船的过程中,着力书写的人生无悔选择。歌颂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丰功伟绩,弘扬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书中有主创人员阐述、剧本、乐谱、创演与促教、演出场次表、排列研讨会、剧评等部分,并穿插一些精彩剧照,完整地呈现了整部剧的编排过程,可供后人学习、借鉴,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书是一本依托“八秒”合唱团成功经验的合唱训练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手势技术,下篇排演技术。不论是从台下训练,还是台上实践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翻阅合唱与指挥教材,手势的图解与曲目的排练作为主要内容,对于体系化的总结传承和排练技术的体系化介绍相对欠缺,本书的撰写,填补了此方向的空白。
《丁善德全集》是根据法国作曲家马赛尔?杜帕莱Marcel Dupr ①所著对位法及巴黎音乐院教授诺爱尔?迦隆No l Gallon②讲授的对位法教材编译的。内容全部是介绍西洋传统方法,规则严格,仅限于技术上的训练,以供学习作曲的参考。
《薛范60年音乐文论选》(上下册)将为你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音乐画卷,集中展现了薛范60年来笔耕不辍地在歌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超过百万字的著作主要包括:歌曲史话、歌曲与翻译、歌曲与交响乐、歌曲与人物、歌曲与电影、歌曲掌故、歌曲与文荟。 本书以 歌曲研究 为切入点,翔实地记录了薛范六十年在外国歌曲翻译过程中辛勤耕耘播种的艰难足迹,可谓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 歌曲翻译 史,涵盖了交响乐、歌剧、音乐剧和作曲技法等众多领域。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文笔细腻、论述详明,是研究和了解当代歌曲的历史发展、歌曲译配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史料。
马克西姆是一只充满好奇心的小老鼠, 误打误撞 地遇到了很多奇妙的音乐和舞蹈故事。图书作者哈尔弗里多尔 奥拉夫斯多提尔(HallfridurOlafsdottir)和索拉林 马尔 巴尔德森(Thorarinn Mar Baldursson)均是冰岛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他们联袂独创了这套艺术绘本,并首度引入 氛围阅读 概念,亲自为每个故事创作音乐,其中有钢琴、长笛、竖笛、大提琴等多种乐器以及室内乐重奏和交响乐队等丰富的音乐形式,希望能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他们成长中艺术熏陶的经典!
琴律和汉字贯穿了近三千年的中国琴学史。 琴律由自然律(琴弦上产生的散音、泛音)与人工律(按三分损益法改变琴弦上的振动长度在琴弦上产生的按音而形成的三分损益律)两部分组成。 自《管子·地员》出现对琴弦三分损益法的记载开始,中国音乐的律制一直承袭三分损益法而形成自己的音律体系。 三分损益法最早见于《管子·地员》,随后《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晋书》、《魏志》、《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典籍均有记载和论述。三分损益法自2600年前出现后到今天,一直运用于古琴琴曲记谱和琴曲弹奏。
崔炳元音乐作品集(套装版),包括歌剧《貂蝉》管弦乐总谱、歌剧《貂蝉》钢琴伴奏谱、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总谱、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总谱及*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总谱,共4本。 其中歌剧《貂蝉》(总谱及钢琴缩谱)为委约创作,作品版权为甘肃省歌剧院,著作人:崔炳元。该作品的其他主创人士包括编剧:黄维若、李天圣,艺术总监:彭德明。 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总谱为委约创作,作品由浙江交响乐团与中共浙江省新昌县委宣传部共同出品。新昌县委宣传部在作品创作采风,新昌首演,北京、西安巡演中给予了支持和资助。该作品的主创人员还有艺术顾问:竺岳兵,创意、文学脚本创作:陈西泠。
本书为温州地方器乐曲汇编。包括上下册,上册为温州戏曲曲牌的器乐曲汇编,包括哨呐曲牌、丝竹曲牌、吹打曲牌、锣鼓谱以及八仙与其它特殊唱腔插曲。下册为温州民间器乐曲汇编。温州是中国戏曲的故乡,南戏自温州产生以来,已有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因流布的地区不同,各地的生活习俗、地域风貌、语言方音、历史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色,衍生出众多的地方剧种。
钢琴家能够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作曲家,这本由理查德?安德森教授编纂的论文集收录了19篇关于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教学、练习及演奏指南。各章节的主题按照作曲家年代排序,内容涉及了从英奇?罗萨对巴赫的见解、加里?阿玛诺的海顿奏鸣曲指南到克里斯蒂?斯克豪森详解肖邦的发音触键,还有格温德林?莫克总结的弹奏(拉威尔使用过的)埃拉德钢琴的心得。 读者还会看到关于莫扎特钢琴作品、贝多芬奏鸣曲、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相关文章,其他涉及的作曲家还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科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格什温以及克拉姆。各章节作者都是美国及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教育家、录音演奏家及学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演奏、学习及教学经验仔细记录成了文字。每篇文章针对一位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