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言说:通往音乐理解的崭新之路》是奥地利 指挥家尼古劳斯·哈农库特的一本关于早期音乐理解和演奏的里程碑式著作,他探讨了如何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音乐),也 新了我们对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传统观念。哈农库特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它能够表达情感、描绘画面、讲述故事,甚至进行哲学思考。为了 好地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同时,音乐家应该像学习外语一样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并努力将作品背后的意义表达出来。他还强调,音乐表演需要音乐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只有真正理解音乐,才能将其魅力传达给听众。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的著作, 是一部关于音乐哲学和
本书是欧洲 汉学家钟鸣旦先生的又一部探讨礼仪之争的力著。作者的研究缘于欧洲所藏一批新披露的撰写于1701~1704年间的中文和欧语文献,礼仪之争过去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事务,因而大部分对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都倾向于欧洲一方,然而这批文献表明当时中国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场争论,因此提供了这场争论中的一个独特视角。本书基于这批文献,从旅行文本、社会网络以及文化间论证三个主题出发,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礼仪之争中中国人的“声音”,着重讨论了当其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知识是如何产生、传播和交换的,以及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对古代经典进行了怎样的新理解与新诠释。除了学术性研究外,作者还将这批珍稀文献的原件全部予以影印附于 ,使本书成为一部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重要汉学著作。
这些乐队是传奇,但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 它们是一种音乐创新、一种哲学、一个地区或厂牌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美国 独立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段,它们的DIY革命改变了美国音乐。 独立音乐运动是对摇滚乐意义的重新开掘。大多数人视为局限的东西却被独立 摇滚视为美德。“民兵”称之为“经济即兴”。你不仅可以和自己的摇滚乐队搞这种经济即兴,还可以把它应用在工作、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中。你可以用这种特殊的方法来搞音乐,也可以把它应用到任何你希望的事物中去。你只能对自己、对你所尊敬的价值观和你所尊敬的人负责。你可以主宰自己的存在。或者就像“民兵”在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 这本书是一份迟来的赞誉。《纽约时代》畅销书作家阿泽拉德以真诚、理性又 翔实的声音,书写
在本书中,专业摄影师和畅销书作者斯科特.凯尔比将教你如何拍摄并利用后期处理软件修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光人像照片。从随身携带的镜头的选择、捕捉不同类型的自然光时相机的设置、古典绘画大师的用光技巧、让光线更柔更美的技巧、实用的摆姿及构图技巧,到典型的后期修饰技法等,斯科特会教你如何分析照片,如何设计拍摄思路,还提供了如何运用并调整光线以创作出人像摄影佳作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知识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钟爱拍摄自然光人像的摄影师参考阅读,可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本丛书系一套研究岭南音乐文化的图书,它包括如下6本:《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 《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丛书或从人类学,或从乐器学,或从社会心理学去研究大岭南范围的音乐文化范围,其中包括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音乐文化问题。因此,从 大岭南 的地理区域上讲,我省的漳州与龙岩均属于岭南地区,两地的音乐文化同属于岭南音乐文化范围。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音乐问题,是一个新的方式,具有开拓意义,且作者长期进行了音乐田野调查,功底扎实。 本书为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 之一,系丛书的主打品种。这是中国*部以文化人类学及音乐人类学视角进行考察和鉴赏分析岭南民俗音乐的综论,其中的个案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伟大也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练《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本书属于《子海精华编》,收入与音乐、绘画相关的文学艺术类著作三种:《乐府杂录》《琴史》《读画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乐府杂录》共一卷,以钱熙祚校本 为底本,主要记述唐代宫廷音乐的情况,涵盖乐仪、乐器、乐曲、乐舞、乐调、乐人故事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探究唐代宫廷音乐的情况颇有帮助。《琴史》共六卷,以铁琴铜剑楼藏明 抄本为底本,前五卷按照时代顺序记录153位琴人的独特事迹,另附记11位琴人,第六卷论述琴学思想与创作缘起,文笔颇佳,叙述有力而传神,在琴学 具有重要价值。《读 画录》共四卷,以烟云过眼堂本为底本,所录为明末清初画家传记,尤其明末清初金陵或寓居金陵之画家的生平、作品与评述等资料,颇有学术价值。
《中外音乐史核心笔记》是一本适用于音乐专业各学段学习参考及考试复习的工具书。本书基于作者考研、考博及教学、科研的积累,参考目前主流音乐史文献资料,含盖音乐史学习中的主要内容。 本书分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各十个单元,中国音乐史的内容自远古时期起至20世纪40年代止,西方音乐史的内容自古希腊起至20世纪止。每单元均附思维导图,知识内容以词条方式呈现,同时将关键词以荧光色标记并赠送遮挡板辅助理解。
萧白著的《合唱指挥艺术(指挥的美学思维与艺术实践)》分为:序篇——以美学思维探索指挥艺术世界;上篇——作品研究,发现音乐美;中篇——合唱艺术,构筑人声美;下篇——表演艺术,展示音乐美。作者通过文字谱例结合的形式,对合唱指挥艺术的美学思维和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简出的阐述。
作为一名日裔美籍学者,吉原真里面对亚洲(裔)古典音乐家在西方世界日益增加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现实,从自身古典音乐训练的经历、自己的亚裔身份出发,展开了这项“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民族志研究。本书以70多位亚洲(裔)音乐家的访谈为基础,探讨了古典音乐在亚洲传播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形式的本质,并考察了亚洲(裔)音乐家在白人 的古典音乐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种族身份、性别身份和阶级地位如何影响他们的职业经历、发展和成就。
《汉文化研究丛书:汉代音乐文化研究》主要从音乐学的角度对汉代的音乐品格、音乐种类、乐器类型和社会功能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附光盘1张)》的基本结构是:按照音乐作品形成的过程,在简要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如音高、节奏、旋律、官调)的特点之后,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即音乐发展手法和乐曲结构形式。音乐发展手法部分按照从相同到相异的顺序,包括重复、叠奏、展衍、对比等,乐曲结构形式基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包括乐段(一句式乐段、二句式乐段、三句式乐段)、双乐段、乐段群、单二段体、单三段体、单多段体、复合曲式、变奏曲式、循环曲式、套曲、复套曲等。在音乐发展手法和乐曲结构形式中,既论述一般表现形态,也探讨某些特殊手法和结构类型,如加垛、衬腔重复句、穗子、赶五句、穿号子、板腔体、数列结构等。最后总结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文化内涵。分析乐曲结构主要从结构方式、构成形态上着手,特别是单曲
作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之“素养导向”的理想课程,需要切实的路径与机制的保障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中,变成现实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理想。《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是聚焦课程基本要素而写的。其中所述,均是作者在亲身经历这些课改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实践、反思和归纳、提炼。这些实践也折射了整个学科教研团队的智慧,汇聚了区域教研、学校探索和教师实践的成果。
《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是音乐-文学媒介间性领域研究小说音乐化现象的开创之作,讨论了音乐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影响了小说的构思与创造。“上篇”是理论与概念的探讨,“下篇”则是个案例证与历史过程的梳理,构成了“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式研究方法的一个范例。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大多为“文学性”的描述,本书对小说音乐化的证据、辨别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还将这一现象放置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其音乐化功能,从而让爱乐者和文学爱好者认识到,小说的音乐化现象不仅是外在甚或是表面的“炫技”,而且是自觉的美学选择与文体探索的有效途径。
《中国民歌欣赏》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丛书之一。《中国民歌欣赏》的目的是探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我国民歌这样一种特殊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成就进行欣赏分析,引导中小学生理解我国民歌的艺术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期待对民歌的其他爱好者也能产生有益的赏析帮助。
《视唱练耳教学论》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视唱练耳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视唱练耳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进行界定和研究,对当代视唱练耳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其在视唱练耳教学设计过程中起理念性的指导作用,为视唱练耳专业教师及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音乐基础课教学研究,以及音乐基础课教学策略的设计提供全方位、立体的思路。 书中反映我国当前视唱练耳学科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问题,希望能在基本乐科研究领域起开阔视野、启迪思路的作用。 《视唱练耳教学论》在面向专业视唱练耳教师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历培训及高级进修的社会现实性立意的基础上,力求具有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及系统性强的学术特点,希望能对专业视唱练耳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基础教育科研有的促
“语言音乐学基础”这门课,只是音乐界引入语言学方法的初阶,它的开设既有基础理论意义,又有应用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将来还可分别为声乐系开设“地域性多元语音唱词诵唱”(专门训练用国际音标诵唱多种语言、方言的唱词);为作曲系开设“语言与声腔”(专门介绍各地各族语言对声腔构成的影响);为中国音乐史专业开设“音韵学与音乐史”;还可直接引入“实验语音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