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近50篇文章分十四章,按照“定义与现状”、“历史与思潮”、“程序与方法”和“运用于领域”四辑及“附录”编排,每一辑都有一个“概述”提要性地总结该部分所设计的核心问题和理念。如此,作者以横向结构性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将音乐人类学在近15年间所发生和发展的状况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纳入其中进行了展示。《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和方法论》是作者1990年至2004年间撰写和编译的论文和文章,洋洋530余页约45万字的著述不仅是他本人涉足音乐人类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的汇集和总结,同时也是该领域的学术动态在国际和的实时体现和反映。也正如作者自己总结的那样:它是“一本系统阐述这一学科方法论的专著,填补该领域的空白”的成果。该著作在成果汇集编排中所呈现的学科“系统性”构想。
本书有两点非常值得称道: 其一,以严谨的结构框架和逻辑层次,率先揭示了旋律学科理论之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 其二,率先指出了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外音乐基础理论系统中,由于对“调、调式、调性、音阶”四个基本概念以及“调、调式与调性”、“调式、调性与音阶”两组概念之间辩证关系在认识上的混乱所酿成的失误。并指甜这种失误对音乐教学、理论建设,特别是旋律学科建设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导向正确认识的途径和不同理念的沟通、衔接,提出了解决办法。其毋庸置疑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中 赵宋光《旋律学学科建设刍议》),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乃至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理解和称许。 等待着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敦煌乐谱又名敦煌琵琶谱、敦煌曲谱,因其20世纪初在甘肃省敦煌县被发现而得名。敦煌乐谱的发现缘于敦煌莫高窑藏经洞的被发现。 敦煌乐谱的谱式、谱字音位、定弦、节拍节奏问题涉及到每一首曲谱,故它们对于解译敦煌乐谱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抄写于公元933年之前的乐谱,日本学者林谦三于1938年发表研究论文对之进行解译,逐引起外学者们的注意,60多年来出现了各种解译方案。本书利用“异位同声”推定三组琵琶定弦,又解决了敦煌乐谱中两首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
人,生到这个世界,只有奋斗才“不白活一回”,追赶是“不白活一回”;被人追,也是“不白活一回”;学鲤鱼玩水,是“不白活一回”;大鹏腾空,更是“不自活一回”;人,就要有一种精神,一个奋斗目标,不达目的永不罢休。
英国尼奥曼编著的《电子舞曲手册》由的制作人和重混音乐人撰写,结合了舞曲制作的艺术与技术,内容经过了充分调研且行文优美。本书综合地介绍了音乐制作技术各方面的内容,包括各种设备和工具的知识、不同的曲风。书中含各种音色建议、技术和实例,无论你水平如何,都能帮助你达到的效果。《电子舞曲手册》此次更新的第2版包含乐器录制的内容,以及更多曲风介绍的新章节,涵盖音乐制作的各个方面,从音色设计、压缩和效果,到混音和母带、发行与推广,帮助你成为更的制作人。的含有大量示例音乐,配合演示书中提到的各项技术。
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正是人类学和音乐学的结合,使得音乐与文化安置在了一起。从此,我们开始关注到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问题。这,也许是一个复杂且永恒的命题,但更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为了认识音乐及其关联的文化,也更是为了认识人类自己,让我们多多关心、关爱、关注平日里发生的音乐事项,人们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讨论它们。有的研究是思辨的、哲理的,有的讨论是实证的、叙事的,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各具特色,促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