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提琴难学!但《轻松学音乐 轻松学小提琴》意在通过较为简单的方式,教给大家一些自学小提琴的基础技能。当然,如果想进一步学好小提琴或是想往职业方向发展的学者,我们建议还是请位专业老师配合教材进行指导。
自十九世纪以后,小提琴小品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代。不论是由作曲家创作的,或是由小提琴家改编的小提琴小品,犹如百花争艳,百家争鸣,一首又一首、一批又一批的经典小品登上了小提琴演奏的舞台。像文学中的短诗,像小画框中的油画,这些精美优雅、晶莹璀璨的艺术精品镶嵌在小提琴音乐会的节目中,极大地丰富了小提琴演奏保留节目,把小提琴音乐会的舞台装扮得斑斓多姿,妙趣横生。与奏鸣曲、协奏曲大型结构不同,这些小品均在三五分钟左右的篇幅内,作者倾注一腔诗意、浓情,施展万透技艺,有的温存爱怜、缠绵悱侧,令人心醉;有的充满乡土气息,质朴中散发出迷人的异国情调;有的奔放激情、火花四溅,充满灿烂的光彩;有的明媚欢乐,奇趣盎然,芳馨可人……这些精彩绝伦的小以其惊人的魅力,辉煌的演出效果,蠃得所有小提琴家的喜爱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 在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和《钟》、《狩猎》的名曲。
《小提琴曲选(1949-1979)》包括新春乐、抒情曲、牧歌、夏夜新疆之春、渔舟唱晚、庆丰收、海滨音诗、喜见光明、黎家代表上北京、丰收渔歌、壮锦献给毛主席、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等内容。
《小提琴曲选(1949-1979)》包括新春乐、抒情曲、牧歌、夏夜新疆之春、渔舟唱晚、庆丰收、海滨音诗、喜见光明、黎家代表上北京、丰收渔歌、壮锦献给毛主席、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等内容。
该练习曲集共有练习曲60首。可分两部分:部分为前30首,是把位的练习;第二部分为后30首,是把位与换把练习。两个部分均在三个升降记号以内的调性进行。 总之,该练习曲集的基础训练内容是比较全面系统的,无论在调性、拍子、节奏、速度、力度、弓法、指法、还是把位与换把、双音、装饰音等方面,它都有一个全面的布局,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主次有序、循序渐进,并且在每首练习曲之间既有所衔接又可独立,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再创造和选择的可能。 实践证明,只要在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家长耐心的辅导下,经过学生的认真努力,将会获得坚实的基础。
《中国小提琴齐奏曲集(上册)》讲述了齐奏曲是中国小提琴作品中的一个新品种。是中国音乐志士们,在创作实践中推衍出,进而逐步拓展、优化成一个丰赡多姿的乐曲体裁。这是一个具有创意的举动。这一举动,发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鼎盛于六十和七十年代。在这两个历史时段里,由于当时特殊社会态势的驱动,众多音乐人,以宏伟的抱负,炽热的情怀,奔赴农村,踏上工地,在沸腾的劳动生活中,谱写了一批活力充盈、声情激越的齐奏作品。自此,小提琴齐奏曲的脉络延续至今。《中国小提琴齐奏曲集(上册)》便是从近半个世纪的齐奏曲中择其乐曲结集成册。 本套书(上、下册)所收乐曲,多以经典民歌或歌曲为素材作成,具有民族元素的婉美音乐语言贯串全篇,因而乐曲意韵盎然,个性凸显,风格迥异,色彩浓艳,不啻具有上乘艺术位及美好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 在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和《钟》、《狩猎》的名曲。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 在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和《钟》、《狩猎》的名曲。
萨拉萨蒂(Sarasate,Pablo 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马克斯·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38年1月6日生于科隆,1920年10月20日卒于析林。自幼受其母(歌唱家)的教育,显露出杰出的音乐天赋。十四岁获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奖学金,受教于希勒、莱耐克等人。1858年回乡任教,1865年起先后任科隆音乐厅音乐指导、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亲王的乐队长、斯特恩歌唱协会指挥。1880年任英国利物浦爱乐协会音乐指导。1883年回国任布雷斯劳和柏林两地的音乐指导及音乐学院作曲主任。曾先后被大学、柏林大学、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08年获普鲁士艺术科学荣誉勋章。他的创作与德国古典音乐传统一脉相承,并受益于对民歌的广泛接触和研究。旋律优美动听、充满激情,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美丽淳朴。布鲁赫创作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清唱剧、室内乐等各种体裁开幕式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