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无际的小提琴乐海中,幻想曲这一演奏体裁,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幻想曲属于变奏曲早期的一种形式,多半取材于歌剧的音乐主题或大段的演唱旋律。有变奏的形式,也有自由展开的形式。由于不完全受曲式的限制,因此,作品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而具有表现力。 在幻想曲作品写作中,J.B.辛格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几乎把所有世界歌剧的主题旋律作了改编。但真正有影响并成为经典的仍然是帕格尼尼的《“摩西”幻想曲》、萨拉萨蒂的《“卡门”主题幻想曲》、维尼亚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恩斯特的《光辉的幻想曲》、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金鸡”幻想曲》以及贝里奥的《芭蕾场景幻想曲》、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等大型音乐会作品。这些绝大部分以歌剧辉煌的音乐主题写成的幻想曲,结构完整、气势恢弘、音乐深邃、技巧全
小提琴是技术性非常强的乐器,演奏者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技术,掌握演奏技巧,否则便无法进入艺术的殿堂。而增强左手手指机能便是技术训练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在双音练习中,学习者往往由于手指机能较弱,手指独立活动和调节指距的能力不强,因而“心有余,力不足”,大大的影响了练习进程。因此,如何加强手指机能锻练,这是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小提琴双音手指操》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演奏双音的手指动作(除十度外,不含换把),根据机能训练的要求进行分析、提炼,分类整理,并将其编为典型化的“手指操”(动作性质主要可分为手指独立抬、按;手指独立移位;手指过弦;手指伸张以及前面诸因素的混合、交叉等类型,不含密集指法),使学习者通过强化训练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手指独立活动的能力和弹性,提高
千百年来流传的许多鬼神故事,在艺术天地的各个角落都有着鲜明的反映,音乐领域中同样也不例外。那些不同体裁和不同形式的作品,绝大部分都能让人们悟出弃恶从善、拂丑求美的真谛,以及对黑暗将去,光明将临的美好向往。 在小提琴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神灵的乐曲,更是写得十分精彩诱人,许多演奏大师把新颖的旋律和高超的技巧融为一体,并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塑造了种种不同的、富有特点的音乐形象。人们最为熟悉的帕格尼尼随想曲第十三首《魔鬼的笑声》,那三度下行的音乐主题,逼真地显现出了狰狞狂笑中的魔鬼身影。塔尔蒂尼的奏鸣曲《魔鬼的颤音》,传闻是演奏家以梦境中鬼魂的旋律,追谱成的一首杰作。那些高难度的颤指乐段,犹如魔鬼心灵颤抖中的器泣。而巴齐尼的《精灵之舞》这首回旋曲式的经典,人们从那跌宕明快的旋律中
莫扎特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有编号的为5首:首先,一号,降B大调,k207,作于1773年;第二号D大调,K211,作于1775年;第三号G大调,K216,作于1775年;第四号D大调,K218,作于1775年;第五号A大调,K219,作于1775年。另有未编号的3首(因亲笔谱已散佚):《D大调协奏曲》,K271a,也称为第七号;《降E大调协奏曲》,K268,也称为第六号;《D大调协奏曲》,Kanh294a,这3首作曲年代均不详。莫扎特有编号的5首协奏曲中,经常演奏的是后3首,其中尤以第三与第五极为美妙。
罗德的作品普遍地被小提琴家们所喜爱,与克莱采尔、顿特、维尼亚夫斯基和帕格尼尼的作品一样,这些协奏曲在小提琴学习上占有主要地位,在发音上起着最有价值的作用。这些协奏曲在中提琴演奏的学习中也证明最有用和极有价值。
《小提琴独奏世界古典名曲(简易版)》引进自德国朔特音乐出版社,专为管弦乐学习者量身定制。精选12首古典主义时期世界著名乐曲,改编成容易演奏的版本,配有管弦乐伴奏CD,提高演奏者的表演兴趣。CD中另外附有钢琴伴奏的乐谱文件,可以自行选择打印使用,适合练习时使用。
自20世纪30年代面世以来,A Tune A Day就以其简洁、清晰的内容成为音乐教材系列丛书,并引发了课堂与家庭音乐教学的改革。 如今,C PauI Herfurth的原著经过首次修订,融入了的乐曲和演奏技巧,以满足新一代音乐人的需求。 这套《每日一练》系列同样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以及注重细节,并进行了新改革:配套的CD和DVD(用真实的演奏和伴奏录音)将会使学习更有乐趣、更加精彩!教程图文并茂,使练习者更易掌握的技巧和音色。 《小提琴每日一练1》包括: ·乐器与设备指南 ·正确演奏技巧和恰当姿势的指导 ·乐理知识 ·简明易懂的课程,清晰的编排 ·示范DVD,介绍基本技巧和读谱知识 ·配套CD,包含乐手的示范演奏、伴奏和实例 ·精彩的二重奏和轮奏曲 · [测验部分]检查学生的进度和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方便实用的活页图表——一
被世界上许多同行作为基础教材。《大提琴基础练习曲170首(册)》选材精练,曲目编排系统性强,其中,手指的各个把位、弓子的不同弓法、尤其是换弦训练、力度训练等技术训练内容充分,难易进度安排合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部教材对于培养各种演奏人材(包括交响乐队、室内乐队、重奏、独奏等演奏人材)都是一部比较全面的教材。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要用耳朵,但有健康听觉的人未必都欣赏音乐。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尽管耳朵灵敏,能够毫发不爽的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如果仅仅把音乐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接受,而不能感受节奏,和声,音色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和在创作音乐的演奏演唱家发生思想感情的交流,那就只能算接触到了音乐的外表和皮毛,只是在音乐的大门外徘徊,还没有登堂入室,一窥音乐的堂奥。欣赏音乐要想的登堂入室,必须从以下四方面下功夫:1.沟通音乐信息。2.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3.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4.接受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
本书是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第二部分——展开部沉重的大锣和大提琴、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徵兆,铜管奏出凶暴的封建势力主题,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第三部分——再现部长笛和竖笛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翩翩起舞。
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KV218)于1775年在威尔茨堡完成。在对其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版莫扎特全集以及鲁道尔夫·戈贝尔1933年根据莫扎特手稿编订的总谱。莫扎特的手稿原藏于的柏林德国国立图书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遗失了。在我们目前这个版本中,钢琴部分上方的独奏小提琴谱为未加编辑的原稿。小提琴独奏分谱中后来加入的弓法均采用虚线,添加的力度记号则采用小字体或白字体。钢琴部分必须添加的一些记号也采用了括弧。编辑的理解以及莫扎特没有说明的颤音结束之处,均在独奏小提琴分谱上以括弧标出。
作品1号的双音练习基础上编写的。它集中了小提琴上所需要的八度、六度、三度、四度、二度及十度等双音练习的基础,是发展左手双音能力很重要的一本教材。 使用这本教材之前先适当练习简单的双音,或舍夫契克编写的《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作品1号的双音练习,例如册把位练习中第20、23-26条,第二把位练习中0、12、14、17、19条等。 这本《小提琴双音预备练习》是为日后演奏小提琴三度、六度、八度及十度音阶做准备的。从以下列表可以看出,作者精心安排了按八度、六度、三度、四度次序的六次轮回,每一次轮回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到第55-58课时已是三、六、八度的音阶了,由于前面有着一步一步扎实的技术基础,这时演奏双音音阶就游刃有余了。 全本教材共58课,如果每周学习两课,半年多点就可以学完,就能打下很好的双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