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唐诗的源流 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 知人论诗,以诗解人 ,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踏歌图》,96cm*68cm,宋代马远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92厘米,横11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马远代表作品。画面远处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宫阙隐现,其布局是对景物进行大胆的剪裁,又用大片云烟加以衔接而成,似全景而非全景。近处田垅溪桥,有几个农人边歌边舞于垅上。图的上方有南宋宁宗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供奉宫廷的画院画家马远即以此诗为题作画。整个画面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美好愿望。
《九峰珠翠图》,96cm*68cm,元代黄公望绘。原作绢本,墨笔,纵79.6厘米,横58.5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杨维祯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江苏省松江县)的九峰为背景,画中树木造形及山石的皴法,与《富春山居图》皆有很多相似之处。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外的另一巨作。
? 诗词之美,美在语言,美在声律,美在意境,美在其背后的动人故事,诗词是我们语言美的精粹。《孩子们喜爱的诗词故事/中华经典精选》精选30个经典诗词故事,搭配童趣的手绘插图,娓娓讲述唐宋诗(词)人的传奇际遇,穿越千年时光,带你走进诗词背后的精彩世界。品读过这些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再去吟诵这些千古流传的诗篇,你看到的,将不仅是一句句精妙的诗词,更是一个个鲜活的诗人,他们就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动。相信小朋友们会因为这些故事,爱上更多的诗词。
《丛林曲涧图》,96cm*68cm,清代王时敏绘。纸本,墨笔,纵100厘米,横52.8厘米,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丛林曲涧图》以一高山为主体,树丛浓郁,周围群山环护,屋舍掩映其中,近岸山脚,古亭独立,杂树蔽荫。画中笔法文秀,写物具体而不拘执,造景丰富端庄,境界虚和,是作者绘画作品的典型风格。作者自署:“庚寅秋日画于西田茅舍,王时敏。”下钤“逊之氏”。
这本《汉字与书法艺术》(作者杨燕君、俞伽)是“中华文化丛书”系列中的一册。《汉字与书法艺术》包括了烈火熔铸的文字——金文;首次统一的标准化文字——篆书;刑徒佐隶的变通产物——隶书;实用主义的完美体现——草书;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两极——“二王”的流婉与魏碑的壮美; “二王”遗风等内容。
《梁园飞雪图》,96cm*68cm,清代袁江绘。原作绢本,设色,纵202.8厘米,横118.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梁园,又名兔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亦名梁苑,旧址在今河南省商丘东。梁孝王雅好文翰,广泛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皆为其座上宾客,许多人长期居住园内,乐而忘返,“梁园”因此而闻名。这幅作品是袁江楼阁界画的代表作,画面取梁园一角,作者将这座历史上著名的园林建筑安置于冬季的雪景之中,表现了华丽的建筑,均匀挺直的线条勾画出房屋的各个细部,繁密的斗拱,玲珑的窗格,显示了高超的界画技巧。庭院、屋顶、山石上都留出大片空白,表现厚厚的积雪。雪片纷纷扬扬,远山烟波飘渺,雪色凝寒,使此画具有诗一样的意境。
《山路松声图》,96cm*68cm,明代唐寅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山路松声图》是唐寅的代表作品。画上自题云:“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裏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治下唐寅画呈李父母大人先生。”后钤“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用笔清润、缜密而有韵味。画中山石悬岩陡峭,即清润秀雅又浓重雄健,背景的处理简括疏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此画曾经清内府、梁清标收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梧桐双兔图》,96cm*68cm,清代冷枚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76.2厘米,横9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梧桐树下,石缝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满地,柔草丛中,两只白兔相戏,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景物细腻逼真,色彩和谐宁静,双兔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用笔细腻清秀而注意质感,设色和谐艳丽而有对比,具有光影的效果和体积感,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节日、纪念日和世界性活动日以及公众服务电话两部分进行了增补和修订。全国各省、市、区、县邮政编码及长途直拨电话区号表到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的近期新资料,此外,还增补了十二生肖春联的内容。
《锦春图》96cm*68cm,清代郎世宁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21.6厘米,横68.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锦春图》设色浓艳鲜丽,中西兼呈,充分体现郎世宁的绘画特色。画中*花卉,以西画写实为基础,毫纤毕现,湖石坡草点景树石又表现中国画的笔墨趣味。锦春有前程似锦之美好寓意。
《蒲塘秋艳图》,96cm*68cm,清代恽冰绘。原作纸本,设色,纵127.7厘米,横56.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蒲塘秋日的丽景,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以含苞、初绽、怒放的三种生命形态展示着自然美。整幅运用仿恽南田笔意的没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显现出灵秀生动的物性。荷花色调深浅过度自然,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神韵。
《雪点雕图》,96cm*68cm,清代郎世宁绘。原作绢本,设色,纵270.6厘米,横238.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郎士宁曾奉命写生边疆番臣进贡的十匹良马,名为《十骏图》,此为其中一幅。雪点雕是科尔沁君王诺们额尔图稣图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进贡,此马外表大气,有帝王之相,眼睛炯炯有神,站姿祥而不燥、威而不俗,被称为“帝王之星”。
《花荫双鹤图》,96cm*68cm,清代郎世宁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70.7厘米,横 93.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花荫双鹤图》是一幅寓意和睦温馨、天长地久的吉祥画作。四只仙鹤象征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图中仙鹤身形修长优美,洁白的羽毛光滑可鉴,月季花娇柔多姿。花树下,一只*似乎在与两只毛茸茸的小鹤对话。画面色彩艳丽,但雅而不俗。
《山雨欲来图》,96cm*68cm,清代袁耀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95.1厘米,横116.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幅自题“山雨欲来风满楼,袁耀拟意。”钤“袁耀之印”、“昭道氏”印两方。此幅取唐代人诗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意,画面描绘暴雨来临前乌云狂风之下的建筑。黑沉沉的浓云正滚滚而来,弓曲的树木、低伏的庄稼、飘摇的小舟、逆风而行的农夫以及状貌扭曲、高耸危人的山岩都渲染出了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袁耀在清代以界画闻名,其作品大多表现历代宫殿,却并不忠实于建筑的原貌,属于想象建筑绘画的范畴。袁江界画多以山水为背景存在,其山水功力也很深厚。
《良常山馆图》,96cm*68cm,清代王翚绘。原作纸本,设色,纵105厘米,横53厘米,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良常山馆图》绘一座平顶高峰当中耸立,群峰拥聚,房舍树木掩映其中,画面华滋浑厚,气势勃发。
《山水册页》,96cm*68cm,清代方琮绘,共十开。原作纸本,设色,纵32厘米,横45.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藏。这套册页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夏日,每开画面皆有精到之处,山峦和岩石的勾皴简略,多用侧笔折带皴,加上横笔点苔,树木枝疏叶落,表现出深秋肃杀清旷的意境,笔墨的疏简淡宕深得云林的遗意。此为其中四开。
《狮头鹅图》,96cm*68cm,明代吕纪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91厘米,横104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画为吕纪的代表作品,画中的狮头鹅于梅树之下,曲颈回首,梅花树干古拙,花蕾点点,太湖石旁花卉丛生。鹅身用笔轻柔,赋色细腻。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左上角有吕纪单款,并钤印章。
《午瑞图》,96cm*68cm,清代郎世宁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40厘米,横8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带有明显欧洲静物画的风格。花叶、水果和瓷瓶具有明显立体感。画中物品聚散有致,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从其内容看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
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故乡。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书法这一独特艺术的鉴赏、书法这一 综合艺术 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影响等进行了阐述。特别指出,近年来,欧美人士也逐渐发现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美。他们盛赞中国文字,认为每个字都是一朵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