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末期不断膨胀的泡沫经济,在平成时代揭开帷幕的同时,宣告崩坏。不良债权问题导致大量金融机构进退维谷。1997年至1998年间,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机构纷纷破产。日本的金融体系,已经处于毁灭的边缘。此后,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加上2008年 雷曼危机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当时的金融当局究竟作何考量?出现了哪些失误?通过调查走访关键当事人,本书对于日本金融政策进退失据的三十年,予以深入检证。
历史上英帝国的霸权优势有哪些合法性基础?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都要东侵俄国(苏联)? 重商主义对于后进国法国意味着什么? 广场协定 ,是否为美国刻意打压日本的阴谋? 全球化三十年,美国的霸主地位是否面临挑战? 横跨5个世纪,世界各国对于 铁王座 的争夺从未停止。表面上看,世界的发展是崛起的帝国以及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但本质上是开发经济资源以及积累财富的能力较量。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 中读联合国内权威经济、历史学者重磅打造的一部解读世界大国兴衰史的作品。从经济的角度切入,来解读整个世界近现代史发展与演变的驱动力,重现真实世界的 权力的游戏 。以国家作为线索,在同一阶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及大陆国家,来讲述其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总结出错综复杂的世界史、国际关系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揭秘500
《世界经济通史》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的代表作,内容是在慕尼黑大学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笔记汇编,阐述了他毕生关注的课题 资本主义的兴起。全书分别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的农业、工矿业、商业及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导因与文化根源,探讨典型的日耳曼定居制度的传布、演变及其内容,也将日耳曼农村组织与苏格兰敞地制度、俄罗斯米尔(村社)土地制度、中国的井田制、印度的村落等做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崛起的原因,阐释对资本主义的全局性思考和宏观解析。被誉为 研究资本主义理论方面的经典读本 。
学术界以往更关注西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略了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参与到了18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本书以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发,将视角投向亚洲,对比晚清福建武夷山与19世纪末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叶贸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更为整体化的故事,以说明中国以及更广泛的亚洲不仅仅是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旁观者,这里的人民从一开始就参与并推动了遍布全球的资本积累循环,尤其是通过茶叶贸易。为我们理解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殖民史提供了新维度的思考。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
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 从财政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什么独特性?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 中国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商代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 财政 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 除了叙述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变迁,本书还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进行了重点探讨,例如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叶适、张居正 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运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在近现代,又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
埃贝林教授以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引子,比较与分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问题以及商业周期的研究;通过分析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和货币自由的探索者 劳伦斯 怀特、乔治 塞尔林以及凯文 多德,指出了一条从中央银行体制转变为未来自由市场的货币和银行体制的道路。他通过探索历史史实与不同理论的区别,寻找终结恶性经济危机的办法。他的观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佳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本书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 国父 之一、开国财长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的经典报告,堪称美国工业化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引经据典,层层论证,既反驳了那种认为美国不应该发展工业的观点,又分析了美国发展工业所具备的优势与条件,还指明了美国发展工业应该采取的策略,回答了两个关乎美国国本的基本问题:美国要不要发展工业?美国要如何发展工业? 本书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价值。从理论上看,本书为美国发展工业所进行的辩护,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理论之一,影响到后来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成为经济学中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重要源头;从现实角度说,本书为美国发展工业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保护性关税、补贴、人才引进、奖励创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直到21世纪,仍能在美国的芯片法案、培育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政策中辨识出其基本内
如果不了解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如今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世界。 《重说工业革命的经济史》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 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析一个经济体如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开始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 《万国争先:次工业全球化》将工业化、全球贸易、殖民主义、生态环境、外交政策、战争中立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深入剖析帝国、贸易、技术与战争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制造为王:发明、制造业、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全景式展现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科技发明、制造业、政治思潮、社会制度及国际格局。展现发明家、产业家的个人命运如何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时代相互交织。
二战前, 日不落帝国 的荣光已日趋暗淡,但一场 黑色黄金 石油的革命在二战的硝烟中悄然兴起,铸就了战后英国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书回顾了1940年以来石油塑造下的英国工业进程。二战推动了英国从煤炭大国快速转型石油帝国。二战后,依托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等石油巨擘,英国从海外各地汲取石油血脉,支撑起其工业的蓬勃发展。但而今,在脱欧、气候危机等的影响下,石油产业正从英国中心舞台淡出,同时一些地区正在经历去工业化。英国未来的工业经济将何去何从? 一部优雅而独特的英国能源和工业史。
本书是作者查默斯 约翰逊从日本国内体制和其核心决策机构 通产省的沿革及作用的角度分析的关于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 奇迹 。本书循历史进程,以实施产业政策的政府部门建立的1925年为起点,至1975年结束,通过通产省的沿革史及其间产业政策的讨论和博弈过程,阐明了该部门战前、战后在人事、组织上的直接连续性,终揭示出日本模式的四个要素:精干的公职队伍、保障公职队伍合法高效行政的政治制度、完善靠近市场经济规律的国家干预手法、具备像通产省那样的领航机构。
......
本书围绕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县域制造业、县域金融、 三农 问题、人才发展、城乡融合、县域治理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特色产业介绍,多角度解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诠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新方略,探讨如何聚合各种要素推动中国县域经济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重点从财政史和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切入,紧紧抓住两条主干脉络,其中一条全方位地考察明朝时期国家在应对其核心财政相关问题,包括国营专卖、商业税、对外贸易、货币与消费等时,如何构建其财政制度和推行财政政策,以及当时的学界相应提出的意见和政策建议。本书的另一条脉络以商人群体为切入点,研究其在明朝财政制度下的角色和行为。两条脉络共同绘制出财政视角下以明朝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向现代化财政国家的转型之路上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本书适合高校科研院所财政经济学师生、税务机构负责人、财务从业人员,以及对于明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美国的商业发展就是一段从未停止与骗子角力的故事。 美国对于很多热情的支持者、精明的商人和彻头彻尾的骗子来说常常很具吸引力。对商业自由的崇拜使得区分激进的推销术和不可接受的欺骗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创新前沿时。与此同时,竞争压力往往迫使一些受人尊敬的公司也开始采用欺骗手段。欺诈成了美国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书中,爱德华 巴莱森追溯了美国的欺诈史 以及从未停止的与欺诈的斗争 从P.T.巴纳姆时代到查尔斯 庞兹和伯纳德 麦道夫的时代。 从19世纪早期美国法律界支持的 购者自慎 出发,本书描绘了从镀金时代到新政时期,再到 伟大社会 时代,现代监管机构如何缓慢又零碎地发展,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它到达了近期的放松监管时代,放松监管带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欺诈问题,包括储贷危机、公司会计丑闻和近些年的按揭
对众多史学家而言,工业革命是史学研究的一大挑战。少数史学家,甚至拒不承认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我们日渐熟悉的 21 世纪的世界。从18世纪初到维多利亚时代,世界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所改变。发明家、商人、科学家、探险家都在工业革命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托马斯 克伦普将他们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并说明技术发明、制造业的发展如何将原本相互隔绝的世界,打造成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体系。
彭信威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金融学家和货币史学家。《中国货币史》是其数十年专研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该著考订精详,分疏清晰,论断准确,体系完整,是了解中国货币史的之书,自问世以来即广受学界好评。
英国经济处于非常奇怪的矛盾状态:它既是世界上成功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欧洲落后的经济体之一。就人均GDP而言,它是领先的,但生产率水平却比发达经济体要低得多。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英国陷入经济衰退,作者认为英国的经济衰退并非因这一件事造成的,而是由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在观察英国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作者邓肯 韦尔登探讨了200多年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采取的(或未采取的)选择,并揭示了这些选择是如何塑造了英国所有人所面临的结果和未来的。 本书讲述了从工业革命时期到2020年疫情期间,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的故事。皮尔、格莱斯顿、艾德礼和撒切尔等少数政治家成功地塑造了经济,但被经济影响的远不止政治。19世纪40年代的皮尔和科布登关于经济开放与主权之间的平衡的争论在英国退欧后重新出现。
这是一本普及人类文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税收历史的图书。 从苏美尔城邦时代到今时今日,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黄河流域。7000年来,向民众征税一直是全世界各个王朝和国家维持生存重要的方式。大部分战争爆发、权力更替都因税收而起;每一次科学进步、制度革新又影响着税收的制定。人类文明就在两者的斗智斗勇之中发展和推进。 在本书中,作者从全新的视角,跨越千年的时空,从人类文明萌芽开始到现代社会成形,用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关于税收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案例对世界各国的税收发展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折射出人类进步的艰辛和文明发展的伟大,是一部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优秀读物。
关乎心灵的宗教行为,可否用世俗智慧经济学来分析? 宗教教派的发展和竞争,又遵循怎样的逻辑? 《教堂经济学》利用厂商竞争理论,将教派间的竞争行为与策略,化作精彩的商业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对宗教现象的分析,经济学有多么大的解释力;而任何教派的发展与兴衰,又如何与金钱和权力紧紧纠缠。 几个*的大宗教瓜分今天世界宗教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与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高度相似,这并非偶然。三千年前犹太教的经营策略,跟现代快餐店的加盟模式如出一辙。降低入教门槛相当于降低了宗教产品的 价格 ,是新兴教派的竞争利器,基督教同犹太教、新教同天主教的竞争都用到了此法。欧洲各地建造高耸入云的教堂,其实是教会掌控地方经济资源、创造就业机会的途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国教地位、教会的婚姻管制、十字军东征、教会贩卖赎
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