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古典音乐百科(全彩)》内容简介:同洞穴绘画、壁画和文物古迹一样,音乐文明作为人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至少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凸显于每一种文明。古典音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让伟大的作品经久不衰,使当代作曲家仍在努力挑战 。从莱奥南、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到詹妮弗?西格顿,本书带你了解伟大音乐家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到当代,本书带你领略不同时期古典音乐的魅力,让你在聆听音乐时增添一份新的感悟。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建南音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南音的主要乐器及其演奏特点 南音在泉州、厦门的传承现状及其对策 曲谱 人物介绍 五大部分,其中 曲谱 为重头部分,它包含 指(指套) 谱(器乐曲) 曲(散曲) 三大内容。 南音 是福建的曲艺明珠,是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曲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闽台群众艺术的沃土之中,历史悠久,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里,都有人在表演此曲种。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 南音 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 南音 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流行钢琴的演奏理论,下册为与上册所讲相应的练习曲集。演奏理论由浅入深分为四个阶段,旨在讲解流行钢琴的演奏与练习的方法、套路,以及即兴、编配流行钢琴曲子的具体做法。其中作者还以专业且不失幽默的文笔穿插讲解了各种练习演奏中好用的小技巧。下册则围绕上册的理论内容编写了练习曲目,各种流行歌曲、乐曲的钢琴演奏改编。
本书选取了明代《琴书大全》中关于古琴制作的相关章节,以及北宋琴家石汝砺和崔遵度撰写的琴材斫制文献,共分三部分。 部分注译了石汝砺撰写的《碧落子斫琴法》,包括定材尺寸、琴身尺寸、削面法、调声法、较古琴大小法、琴色样法、斫匠秘诀等内容。其中不仅有较为详尽的宋代古琴琴面、琴背以及槽腹中各部位的相关尺寸,还保存有唐代斫琴名家雷震、张越之琴的实际尺寸记录,及其与宋代斫琴尺寸的比对性文献。 第二部分注译了崔遵度撰写的《琴笺》,阐述和探索了琴面上的十三个徽位的用法,并突破性地提出了十三个徽位不同声音的出现是事物客观规律的看法,否定了汉、唐以来将琴的音律附会为节气月令的唯心主义。 第三部分为《琴书大全》节选注译。《琴书大全》为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 多的一部类书,全书共二十二卷,本书中仅
伦纳德·伯恩斯坦享有“桂冠指挥家”的美誉,他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曲、演奏、指挥领域,他曾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将古典乐普及于大众,影响深远。1973年,伯恩斯坦登上哈佛诺顿讲坛,天才的智识与表达力碰撞出六讲启示录般的珍贵课堂,洞见深刻,借由电视媒介的传播力,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结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这是六堂精彩的音乐大师课,也是剑走偏峰的音乐启发课——“身为音乐家,我感到一定要找到一种谈论音乐的方法,可以与有智识的非专业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伯恩斯坦秉持跨学科精神,六讲横纵交织,从语法学角度对音乐语言进行解析,也将音乐置于美学层面与诗歌进行比对,广泛选用各类音乐材料,从“音乐 小构成单位”探讨到“调性之争”。这位古典乐大师暗示了一种与生俱
王耀华、杜亚雄编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构成、艺术特色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述,并与西方音乐相对照,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各体系和支脉的代表乐种和音调特点。又从美学角度总结出其艺术特色。是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成果的综合。本书可供有志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青年学子学习参考。
《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四卷本)中的第一册,同时也是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整体理论的基础。作者从中国传统旋律中的“单个音”入手,逐渐扩展到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速度,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整体表现手法和旋律组织发展手法的深入系统的分析,有力地揭示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旋律、中国音乐基础理论,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用西方音乐理论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错误,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书的出版与发行将有力地推动和深化我国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科研院所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科研。
本书稿系一部敦煌曲子戏集。书稿是对敦煌现存曲子戏的一次汇总和系统梳理,既收录了传统的曲子戏,如《三娘教子》《张连卖布》,又收录了曲子戏曲牌《田柳青》《大红袍》等,皆为反映当地生活和风土人情的 曲子戏,作者潜心研究民间音乐数十年,采集整理了敦煌当地 的曲子戏,对于收藏和研究敦煌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 重要的作用。书稿由作者记谱,附有文字介绍,有些曲子戏还配有作者当时摄录的影像资料,弥足珍贵,具有很好的积累和传承价值。
廖伟棠是作家、乐评人,也是音乐现场的亲历者,本书“一万个名字”写中地摇滚及民谣、“皇后大盗”写香港流行音乐、“暴雨又至”写西方摇滚及民谣音乐,均有血有肉,如置身小酒馆和排练室,亲眼目睹一个个音乐的传说起落。通过对音乐的评论来思考理想主义、青年文化的种种另类面向,使这本书异于主流乐评。
《音乐理论练习册》以完整的“音乐作品”作为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为为基础,以“件”所有的方面为核心内容,以歌曲分析与写作、合唱为辅助的完整体系。从而能够适应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作为专业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作为共同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不同需要。
世界音乐教育法系列共七卷,涵盖了音乐、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主要跨学科问题,详细阐述了世界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曲目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随着学校和社区文化多样性的曰益增强以及 网络的兴起,教师们既感到困惑,又迫切希望找到能够反映学生多重文化遗产的音乐,以及世界范围内各种表达性实践。这些实践体现了人类对歌唱、演奏、舞蹈以及参与诗歌、戏剧和仪式的节奏和语调变化的需求。 本书为第四卷。
201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这本著作。美国CSEME研究中心致力于认识音乐经验,探索如何通过教育促进音乐经验的发展,中心人员致力于音乐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就音乐经验与音乐教育相关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其成果给音乐教育者带来了不少启迪。本书分为六大部分,从哲学、聆听、音乐教学与学习的文化维度、创造性、角色的变迁、音乐教师教育六个不同方面,探讨了对音乐教学与学习的思考。
本书为在中学音乐课程中实施世界音乐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学资源。这些课程包括中学音乐通识、钢琴、吉他、歌曲创作、作曲/即兴创作、流行音乐、世界音乐、音乐技术、音乐制作、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等。 本书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教案库,而是帮助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运用 思维的工具;通过讨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描述现实教学环境的生动案例、与文化传承人/教育专家的对话,以及自我反思,为读者们介绍世界音乐教学法的策略和技巧。书中着重探讨音乐教育文本中常被忽视的多元文化教育和社会正义等重要问题,对于初出茅庐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 从业者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
本书涵盖了20世纪下半叶流行音乐流派和重要音乐家;在空间上,它立足英国与美国,进而辐射到整个欧美世界。这虽然不是一部严格学术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史,但作者从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多重视角,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宏大图景,并贯穿其内部脉络、时间节点,呈现其事件缘由、相互关联,还有诸多已然被忽略和遗忘的史料碎片。写作这些生动的“故事”,作者旨在揭示流行音乐从哪里来,并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流行音乐将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