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语言,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DK精选中世纪以来的158位音乐家,通过一段段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历史背景知识,带您深入了解音乐家们的心路历程和音乐人生,讲述他们与古典音乐的故事,并诠释他们的作品精髓。书中还提及了音乐家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知识、相关人物介绍及音乐技巧方面的理论,更有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各流派的兴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内容,令您观全局且知精微。 书中囊括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音乐家们的个人照片或画作、乐谱手稿、家庭照片以及重要的私人物品等,邀您进入生动且丰富的古典音乐世界,感受大师们的个性人生,聆听他们创作的精彩乐章。
理查德 瓦格纳(1813-1883)是音乐*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创作了众多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其丰富性和调性实验挑战了音乐的传统,*终为现代主义铺平了道路。 这本书对瓦格纳的生活、创作和时代进行了深入而又平易近人的描述,包括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广泛主题:从作曲家的灵感来源、他对异国丝绸的迷恋、他与妻子和情妇的关系,到反犹太主义的指控,歌剧的原始电影性质、以及动荡的拜罗伊特音乐节。 利用*的学术成果 很多都是作者自己亲为,巴里 米灵顿重新评估了对于瓦格纳及其作品的看法,指出了错误的观点,支持正确的批判,其结果是对这位令人困惑的作曲家的一次激进的 偶尔是挑衅的 重新评价。
西方音乐历经了早期(包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的重要发展,从 单调 的程式化逐步走向丰富多彩、颇具个性的 复调 式展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西方音乐1500年(套装共2册)》共有25万字的文字叙述,配合所述内容同步提示CD赏析指南,使理性文字解读与感性音乐引导巧妙结合,让您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西方音乐,全方位领略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乞巧歌是民间举行乞巧活动时所唱,是最生动、最鲜活的群体记忆,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中妇女们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编者通过对近代以来各地各类文献的检索,以及到很多地方的实地考查,共收集到全国二十三个省的乞巧歌560余首(四个直辖市包括在相关省中。见于《西和乞巧歌》及其《续编》的不重收)。 全书以省为单位,按乞巧风俗的传播路线分为三个顺序编排:一是由西向东再向北,二是由中原向南,三是由西北向西南。各市中1949年前的作品列于前,其他的列于后。 为便于读者了解乞巧节俗与乞巧歌分布的状况,辑录历代方志及其他文献记述七夕节俗的材料1700余条,分别附于各省乞巧歌之后,分市按时间先后编排。 本书对于了解乞巧风俗的传播及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部既具可读性
《儿童音乐博览》丛书分为中国卷和外国卷两卷,共 129 首适合儿童演唱与欣赏的优秀音乐作品。 中国卷 精选中国34个行政区和31个少数民族共65首优秀儿童歌曲, 外国卷 精选世界五大洲64个国家及地区各一首优秀儿童歌曲,每首作品都涵盖演唱提示、作品概览、乐器鉴赏、文化链接四大板块,配套演唱、伴奏、独奏、演奏一曲多用四种音频资料。
《长征组歌》在几十年里经过多次修改和删减,现在出版的经典版和原来的*版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为了保存当年这部经典作品的原始风貌,探究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很有必要从艺术的角度保留和还原这部作品,已备后来的学习者对其进行研究。该版本为目前*的原始排练总谱。
本书着重介绍了一批为美国民歌商业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歌收集者、制作人、经纪人、咖啡馆老板和唱片公司经理人,如洛马克斯父子、约翰·哈蒙德、马克斯·戈登、哈里史密斯、摩西·阿施、艾伯特·格罗斯曼、乔恩·兰德、埃利奥特史密斯和戴维·格芬等。本书是写给非专业的人士看的,因此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有时下流行的堆砌英文和专业术语的所谓“翻译文体”,而使用中文特有的叙术方式。 本书是写给非专业的人士看的,因此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时下流行的堆砌英文和专业术语的所谓“翻译文体”,而使用中文特有的叙述方式。在歌词的翻译上本收也采用“意译”,力图使得译词本身也具有可读性,有时甚至不惜对原文做一些非原则性的小改动。但是,好的歌词就像诗歌,其妙处是无法翻译的。因
这本“访谈录”尝试一笔一画勾勒出香港流行词坛的地形风貌。在不拟设特定研究目标之下,与词人围绕其艺术取向、才性气质展开对谈。彼此不但基于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谈歌谈词,还分享了对于华语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也讨论了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为了配合波兰 国家版 《肖邦钢琴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特地从环球唱片公司引进出版了《肖邦全集》作为配套,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音响上的样板。这是全世界目前*的一套*完整的肖邦作品录音,不但包括了肖邦创作的全部钢琴作品,还包括了肖邦写的4首室内乐作品和全部歌曲。这是Deutsche Grammophon(DG德国唱片公司)为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而出版、发行的。 《肖邦全集》共17张CD,这些录音从1959年到1999年历时四十年,主要部分都是选用历年久经考验的DG公司的录音,其中*早的是由Stefan Askerlase演奏的《F大调克拉科维亚克回旋曲》(Op.14, Piano Concertos CD2第三轨),录于1959年。在1999年准备出版前,又补录了一些不常演奏并且缺少当时录音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是没有作品编号的,包括:3首《新练习曲》、《c小调葬礼进行曲》、3首《苏格
本书并非对人类音乐能力的学术性研究,它至多是尝试着去协调笔者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经历。笔者提供了对非洲音乐进行调查而得来的新资料,以及在欧洲“艺术”音乐传统中成长的任何人都熟知的一些事实;不过所得出的只是探索性的结论和建议。这些结论叙述了一个已然是专业人类学家的尴尬,也正是由此,笔者将此书献给梅耶·福兹(Meyer F0rtes)先生。1952年,当我花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音乐而不是人类学课程时,福兹便在那年暑假,把我送到巴黎跟安德鲁·舍费尔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然而,当我自己开始意识到有可能去研究音乐人类学时,时间又过了五年。直到又经历了一年的紧张田野工作。我才开始认为非洲音乐有些“与众不同”;而且,每当我在自己的帐篷中听《沃采克》或威伯恩的录音,或者一旦在什么地方刚好有钢琴,使自己沉浸于巴赫、肖邦或莫扎
本书为系列丛书,作者选译了自中世纪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合唱作品,根据时间顺序和演唱形式的不同分为四册。第三册为世界各国流传广泛的同声合唱经典作品,共24首,其中童声合唱10首,女声合唱10首,男声合唱4首。很多曲目作者重新作了编配,以适合演唱。
这部《中国·河阳山歌集》,除了山歌作品的收录、曲谱的记录,更有部分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山歌手小传”、搜集研究者虞永良小传、“传抄本简介”、“大事记”、“河阳山歌地区方言简释”、“河阳山歌十八韵辙”等录,全书具有突出的资料性、科学性和研究性的特征。《中国·河阳山歌集》的编纂在当今具有多重的意义:首先,它弥补了过去吴歌搜集中的疏漏,使吴歌的分布图更显清晰和完整。其次,一些史地特征鲜明的山歌为吴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进而推动新一轮吴歌研究的深入开展。再次,山歌是重要的无形文化资源,山歌的发掘、整理、研究、出版、表演和再创,将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能成为文化品牌和地方“名片”。最后,《中国·河阳山歌集》的编纂、出版,可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这必将带动张家港市的
赋格是西方作曲技术中最艰深的一种。尽管这种形式在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中直接运用已不多见,但由于这门技法的种种规则,概括地表达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根本原理,因此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地区,它都是作曲学生必修的课程。然而鉴于我国音乐教育界长期受到种种思潮干扰,赋格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始终是顽固保守的代名词。幸而这种短浅之见也随着动乱结束而去,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大作曲青年造切学习赋格技法的热潮,使当时陈铭志教授的课堂人满为患,新学的学生、进修的教师、补课的作曲家济济一堂,共读赋格,一时竟成音乐教育界之蔚为大观。为了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陈铭志教授根据当时的形势,编写了一本《赋格曲写作》。这本书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印行,得到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的支持,纷纷用作教本或辅助材料,至今畅销不
从演唱内容和体裁上来看,《布依山歌作品集》收录的大多是布依族山歌,还有少部分浪哨歌、酒歌等歌种。布依山歌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精练、结构简洁,而声调又富于变化,表现内容从风俗人情、劳动生活、民间故事到谈情说爱等等,广泛,常见的山歌调为贵州中部布依族聚居区的四声羽调式,还有黔西南和黔南部分地区开朗而深情的五声征调式山歌也别具一番特色。在布依族人的局内音乐观中,他们常常把自己演唱的歌曲按照其内容和社会功能分为大歌(大调)和小歌(小调),“大歌唱吃酒,小歌唱情爱”则是对这两类歌曲直接的描述。这样看来,山歌和浪哨歌应属于小歌(小调)类,前者大多是布依族人在户外即兴演唱的抒发内心情感的小曲,后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在以求偶为目的的集体性社会交往活动中演唱的情歌。酒歌、叙事歌等则属于大歌(大调)
本书主要探讨音乐演奏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书中对学生的音乐天赋、演奏专业的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曲式的分析、音乐演奏技术的掌握、年龄因素对音乐家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心理分析。作者通过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大量的音乐演奏实例以及与俄罗斯当代音乐家的座谈资料,充分揭示并剖析了演奏者在作品演绎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公开演奏经验以及舞台紧张等问题,阐明了演奏者在演奏艺术中出现问题的思想根源,同时为演奏者明确指出了有助于减缓并消除紧张心理的有效的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活泼,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本高水平的音乐教学参考书。
欧洲13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歌曲,其多声部纵向关系(复调、和声)的发展,把合唱文化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是我们认识欧洲合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徐武冠译配的《外国合唱经典作品选(13世纪-17世纪作品1)》包括13世纪—17世纪作品,共20首。本集歌曲乐谱,大多是由后人为便于视谱而整理的,与原谱形态有所不同。—6首歌曲,原均由男性人声组成声部,按谱子的实际音高演唱。1、17、18、20这4首牧歌经过适当的调整,对年轻学生感知与理解牧歌的风格非常有帮助,对合唱队的合唱基础训练也是极好的素材。
本书有两点非常值得称道:其一,以严谨的结构框架和逻辑层次,率先揭示了旋律学科理论之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其二,率先指出了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外音乐基础理论系统中,由于对“调、调式、调性、音阶”四个基本概念以及“调、调式与调性”、“调式、调性与音阶”两组概念之间辩证关系在认识上的混乱所酿成的失误。并指甜这种失误对音乐教学、理论建设,特别是旋律学科建设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导向正确认识的途径和不同理念的沟通、衔接,提出了解决办法。其毋庸置疑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中赵宋光《旋律学学科建设刍议》),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乃至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理解和称许。等待着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独立摇滚手册:运作、录制、推广你的乐队》是一本清晰明了的入门手册,适合那些想要了解如何运作、录音和推广乐队的初级和中级独立音乐人。本书涵盖并整理了多种专业技术书籍、杂志和网站的内容,并由一名真正的独立音乐人撰写。部分:运作你的乐队。这一部分涵盖了更多关于组建和运作的元素:乐手、排练和写歌。第二部分:涵盖了唱片制作之前要考虑的录音运作方式、器材等信息以及一些基本音频知识,此外还介绍了关于录音、混音和母带处理方面的技术。第三部分:推广讨论了如何巩固并发展乐迷,包括平面设计基础,乐队的宣传页面、网站、演出以及如何制作MV。如果你刚刚起步或者正在寻找一本能让音乐更上一层楼的教程,《独立摇滚手册:运作、录制、推广你的乐队》刚好包含了你想要的一切。《独立摇滚手册:运作、录制、推广你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