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曲108首(上册)》全面地(按年代顺序)介绍从16世纪末到现代这400年间不同时期,风格徊异的佳作,从风格纯正最能体现古典美的早期歌曲一直到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拿波里民歌。这样编选可能有助于音乐学家们理清意大利歌曲400年来的发展脉络,也便于作曲家们了介意大利歌曲如此受到各国歌唱家的青睐和人民的普遍喜爱的原因,从而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卢西恩·詹金斯、克莱夫·安格·汉密尔顿、斯蒂芬·约翰逊、戴维·麦克利瑞所著的《西方音乐1500年(附光盘共2册)(精)》内容简介:西方音乐历经了早期(包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
在浩如烟海的琴学典籍中,明代徐上瀛(青山)撰写的《溪山琴况》是一部堪称传世珍宝的佳作。不止于琴,在中华传统美学论著中,其亦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因此,是作面世以来,不仅为操缦者奉为圭臬,而且也为学者所推崇。近三百年来,尤其是当代中国,古琴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解析和注释《溪山琴况》的著述蜂起,佳作迭出,令人欣喜。然而,诚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艺术作品如此,品读理论注述亦然。不同作者笔下对“琴况”的研习,也必然会一人一见,一文一理,各持所论,各显风采。陈君逸墨,人如其名,翰墨生平,飘逸洒脱。于琴学研究、琴学著作编辑诸领域中,勤奋耕耘,殚精竭虑,劳有所得,成果颇丰。近年来,逸墨君策划并参与了许多重要琴学文献再版、琴学研究成果出版的编辑与校勘T作,为当代中国古
薛永武编著的《中国文论经典流变(礼记乐记的接受史研究)》以时间为顺序分上下编,梳理了《礼记·乐记》自先秦至现当代的接受史,上编主要是对《礼记》从宏观的视野上进行提纲挈领的阐释,对《礼记》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对《礼记》的“历时性”阐释与接受以及《礼记》的现代阐释与意义生成,进行动态的审视。下编主要研究先秦音乐理论与《乐记》的思想渊源。
名园与雅会:怡园琴会、扶大雅之轮:周庆云与晨风庐琴会、今虞琴社与《今虞琴刊》、空前抑或绝后:1956年古琴采访、为工农兵服务:古琴演出与改良等内容。
本书同以往的音乐评介书籍有所不同。它不是单纯地介绍作曲家及其作品,而是着重介绍演奏者(包括指挥、演奏员、独奏家以及独唱、合唱者)以及其演艺过程。因为一首乐曲从写在纸上的乐谱变成可以听到的音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演绎者。我们听了他托斯卡尼尼解读的贝多芬《第5》,再听一听卡拉扬的贝多芬《第5》,听者的感觉肯定不一样。比较二者的异同,比较听乐后的不同感受,正是爱乐者无尚的艺术享受。于此同时,若能对证或查考一下本书的评介更觉得其乐无穷。如果你有机会听到名不见经传的古典派作品或是现代作曲家的新潮作品,一时不知来龙去脉,本书往往可以为你提供比较详尽或你所意想不到的参考资料。本书在分析乐曲、评论乐手、诠释其优劣之余,还对音响效果(或录音工艺)给予适度的关注,这表明今天的音乐欣赏在相当大的程
《独立摇滚手册:运作、录制、推广你的乐队》是一本清晰明了的入门手册,适合那些想要了解如何运作、录音和推广乐队的初级和中级独立音乐人。本书涵盖并整理了多种专业技术书籍、杂志和网站的内容,并由一名真正的独立音乐人撰写。部分:运作你的乐队。这一部分涵盖了更多关于组建和运作的元素:乐手、排练和写歌。第二部分:涵盖了唱片制作之前要考虑的录音运作方式、器材等信息以及一些基本音频知识,此外还介绍了关于录音、混音和母带处理方面的技术。第三部分:推广讨论了如何巩固并发展乐迷,包括平面设计基础,乐队的宣传页面、网站、演出以及如何制作MV。如果你刚刚起步或者正在寻找一本能让音乐更上一层楼的教程,《独立摇滚手册:运作、录制、推广你的乐队》刚好包含了你想要的一切。《独立摇滚手册:运作、录制、推广你的乐
本书概括“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中与会专家发表的主要观点,归纳列举与会专家关于中国当代音乐学之“历史回顾”、“学科建设”、“学术道德与规范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就魏廷格提出的“当代音乐学的缺失”问题和王安国提出的“音乐学的实际理论承载能力有限”问题,作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小提琴的演奏而言,本书作者以纯粹的古典标准、无暇疵的技术和富于才智地把握风格的本领而闻名于世界。本书包含了24个大小调,但是在其谱面形式上,仅仅提供了一种模式,这样就是我们有了的学习有了更大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因此,学生如果能够认真仔细而且灵活多样的将这24个大小调的音阶学习,那么技术能力将不可估量。由于“音阶体系”的练习内容过于庞大,以至于许多演奏家无法在每一天完成一个调的练习,下列补充性的建议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合理的方法,在一个调的音阶练习中获取的收益。
《单声部进阶视唱教程》与其他同类书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原创性。本教程没有使用同类教程中频繁出现的民歌或名曲片段,书中85%左右的视唱曲目均由作者精心创作。旋律新颖优美,节奏富于变化,使学习者在视谱演唱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感和乐趣。 一、进阶性。本教程的曲目安排皆根据调性的扩展、音程的扩大以及节拍、节奏的复杂化分阶段进行。每部分练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前后之间的联系较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阶段的练习。 三、适用性。本教程包括三个升降号之内的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以及五声调式的视唱曲目。其中和声大调、旋律大调曲目弥补了同类教程空白的缺憾。除了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方向的“二声部视唱”与“带钢琴伴奏的多声部弹唱”的部分需参考
这本“访谈录”尝试一笔一画勾勒出香港流行词坛的地形风貌。在不拟设特定研究目标之下,与词人围绕其艺术取向、才性气质展开对谈。彼此不但基于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谈歌谈词,还分享了对于华语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也讨论了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或称“原始版本”),即URTEXT,对每个细节做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最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最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维也纳原始版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一切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最可靠出发点。
人,生到这个世界,只有奋斗才“不白活一回”,追赶是“不白活一回”;被人追,也是“不白活一回”;学鲤鱼玩水,是“不白活一回”;大鹏腾空,更是“不自活一回”;人,就要有一种精神,一个奋斗目标,不达目的永不罢休。
这是一本有关分析、理论和20世纪后调性音乐作曲方法的教科书。虽然《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理解后调性音乐》主要是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编写的关于20世纪音乐的分析教程,但由于在每章结尾处都包含大量作曲练习(对应该章分析示例的模仿练习),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作曲学生的教科书。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本书重点强调的是“理解”和“音乐”两个方面。此外,本书的书名还对作品研究的范围做了清晰的界定:只包括后调性音乐。因此,尽管调性音乐(基于功能和声调性及其扩展的音乐)在20世纪仍然被创作(而且在21世纪仍有作曲家在创作这样的音乐),但本书却不会对此进行研究。下面,让我们来了解本书的几个关键点。
这一国家级科研项目迄今业已完成,其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本书《神奇秘谱乐诠》。这是一个巨大而且艰巨的研究工程,《神奇秘谱》是明代宁献王朱权领导下的一个班子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和功夫所编纂的一部包含从汉魏到宋元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小六十四首琴曲的我国部大型琴谱专集。它完成于公元一四二五年,距今已有五百七十八年了。众所周知,琴谱是以减字为载体的,它不包含具体的节拍符号。因此,要把古代琴曲的个性和风格音响化就必须对谱按弹,在演奏上求得对古谱的合理诠释。这一过程被称作打谱,然后,再用现代录音技术或通用的记谱法把它记录下来,使之相对固化,形成一种版本。打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化费了琴家多少的心血!当然,要把古谱弹好,琴家必须具备历史、哲学、文化、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很难设想一个在琴艺
《电影公开课电影声音之美:电影录音和音响表现的基本方法》是抵达声音美学的一条重要通道,或者说是一根重要拐杖。下牧建春先生立足于自己长期的美妙影视实践积累,加上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浪漫教学工作体验,《电影公开课电影声音之美:电影录音和音响表现的基本方法》娓娓道来,既是系统完整,又是轻重有度,既是技术教学,又是美学教育,既是教科书,又是工具书,因此,它既适合影视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之用,也适合一线以及初学录音艺术者的自备和自学之用。
本书是一本讲述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声音合成时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的图书。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种技术或一个领域的理论描述开始,然后以一系列实际例子(总共超过100个)结束,内容涵盖了范围很广的各种应用。《电子音乐技术》在写作时通篇采用了统一化的方法,例如,在第2章对待采样和波表合成问题时,作者就把它们作为同一种底层技术的不同特殊情形来处理。《电子音乐技术》虽然以数学的方式进行理论阐释,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仅限于三角函数和复数。 本书既是一本很好的电子音乐教科书,又是一本对电子音乐家和计算机音乐研究者很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读物。
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或称“原始版本”),即URTEXT,对每个细节做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最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最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维也纳原始版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一切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最可靠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