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队标准化训练教程1:大提琴》大提琴是西洋弦乐家族中的重要乐器,它的声音象征着男性。我们学习和演奏它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人们凭借着音符的跳动,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融入着国家与民族间的隔阂。
本书是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 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 第二部分——展开部 沉重的大锣和大提琴、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徵兆,铜管奏出凶暴的封建势力主题,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 第三部分——再现部 长笛和竖笛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翩翩起舞。
有史以来,人类制作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而其中最爱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是小提琴。这是因为小提琴的声音与人声最接近,其声音所具有魅力是世间其他物品所有的。大师所制作的小提琴,其本身就是一件的作品,由于其高超的技艺,使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其他任何一种乐器都没有像小提琴那样能诉说人类的心声。此外,也没有一种乐器像小提琴那样有那么多的传说。我们听到有关古代名琴的各种故事,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小提琴的神秘。本书的目的就是介绍小提琴是如何制作的,由哪些名师制作的,有哪些故事。
该曲集包括了莫扎特在曼海姆时期(1778年)之后完成德所有钢琴和小提琴作品,其中有两首变奏曲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它们的创作年代可追溯到创作《后宫诱逃》时期。在补遗中可以找到下列未完成的奏鸣曲:莫扎特于1782年为其妻创作并由好友、修士马克西米利安·施塔德勒(1748-1833年)完成的K.402(385e)和K.403(385c)。K.404(385d)和奏鸣曲K.372的快板只有零星片断,故而未收录其中。莫扎特少年时期至1778年之后的类似作品也未收录,这些作品为:K.6-9;与之对应的版本是K.10-15(1762-1764年);K.26-31(1766年);K.46d和K.46e(1768年)。“浪漫奏鸣曲”K.55-60(见209c-h)和奏鸣曲K.61(见290a)毫无疑问是伪作,现被确认是H.F。劳帕克的作品。此外,该曲集还收录勒钢琴奏鸣曲K570,但此曲自1796年由阿塔利亚出版公司在维也纳出版以来,一直以小提琴奏鸣曲而著称。阿尔弗德·
虽然布鲁赫创作过多部器乐协奏曲,但这部书仍然是他的作品,今天仍然深受演奏家和听众的广泛喜爱。这部协奏曲经久不衰的原因也许在于它优美动人的浪漫情感的交融(尤其在“柔板”乐章中),以及整部作品自始至终展示的勃勃生气和高超技巧。我们可以从他在1872年写给希姆洛克的信中清楚地看到,他在确定这部作品的最后曲式时花费了大量心思:“从l864年到l868年,我将这部协奏曲至少重写了六遍,在征求过不知多少位小提琴家的意见后才取得最终曲式。”
虽然布鲁赫创作过多部器乐协奏曲,但这部书仍然是他的作品,今天仍然深受演奏家和听众的广泛喜爱。这部协奏曲经久不衰的原因也许在于它优美动人的浪漫情感的交融(尤其在“柔板”乐章中),以及整部作品自始至终展示的勃勃生气和高超技巧。我们可以从他在1872年写给希姆洛克的信中清楚地看到,他在确定这部作品的最后曲式时花费了大量心思:“从l864年到l868年,我将这部协奏曲至少重写了六遍,在征求过不知多少位小提琴家的意见后才取得最终曲式。”
近二十年来,音乐艺术的考级活动在全国普遍展开,这对小提琴的普及教育无疑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青少年小提琴演奏的质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各地区的考生与众多学琴的青少年,演奏的水平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从事业余教学的师资水平不同,部分老师由于自身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很多作品又未曾上手练过,尤其对协奏曲这一重要的演奏体裁,无论作品的时代风格、曲式结构,还是演奏技法,都不是十分了解和熟悉,由此必然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而对广大学生来说,更是由于对协奏曲这一最能充分体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演奏体裁缺少足够的认识,仅是把它作为考级的一项内容来练习,以致对于作品的音乐表现连同许多为表现风格和内涵而必须掌握的演奏技法都未能真正掌握。 本书汇集了学琴过程中普遍
林耀基的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地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和生活里及自然界的实例,去解释和解决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值得一书,以飨同行和读者。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即:思想篇、要诀篇、艺术篇,以期大家对林耀基教学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维瓦尔迪于一六七八年生于威尼斯,一七四一年卒于维也纳。童年时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后受神职训练,一七零三年被授予神职。这一年他在一个孤儿院任职,该院既是收容所也是学校,由女孩子们组成的乐队极为有名,维瓦尔迪与该院的音乐活动关系密切。一七一三年他开始从事剧院活动,上演自己写的歌剧。一七一八至一七二零年他到曼图亚的黑森-达姆斯塔特公爵府邸任职。后来足迹遍及罗马、维也纳、布拉格等城市,最后在维也纳贫病而死。
菲奥里洛,意大利小提琴家、中提琴家、作曲家。菲奥里洛写的这36首小提琴随想曲是被靠前认可与罗德、克莱采尔并列为小提琴教学的经典作品,沿用至今。这36首小提琴随想曲是个整体,每首随想曲结束时不同的终止式和两首随想曲之间的调性是可以衔接的。也就是说,可以从首到36首连续演奏下来,并且在乐曲速度、性质方面,大体快慢相同,不会觉得单一、枯燥。本书旨在通过力度、句法、指法、弓法这些技术来加强练习曲的音乐性。
贝多芬追求自由,因为他感到不自由,不平则鸣。因而他那些大型乐队作品往往有凌厉勇进之气。如果去掉了外在的压力,贝多芬作品的面貌会如何?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贝多芬的灵感在无拘无束状态下所能创造出的一个奇迹。 贝多芬(1770-1827),贝多芬是举世闻名的乐圣,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德国作曲家,是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两种音乐流派的巨匠,其作品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衡感和以动机为基础材料构筑起宏大音乐的气概。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传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源头。。他的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这里有F大调第五首钢琴与小提琴所作的奏鸣曲《春天》。
萨拉萨蒂(Sarasate,Pablo 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徐多沁老师这本《小提琴循序音阶》集多年的教学经验,一格,不但提供了从入门到高级,一步一步的各种音阶材料,而且公开了他教学成功的多种秘诀、口诀!入门音阶以及手型的难易度排次序;凡半音均用记号注明;很早就提供双音练习;抬落指与换把均有独特的方法提示;等等。
小提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具有高度演奏技巧和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也是现代管弦乐队的支柱,在各种音乐上,小提琴都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小提琴(业余)考级教程2(第4级-第5级)(国内版)》的每一级都规定了音阶与琶音、练习曲、协奏曲、外国乐曲、中国乐曲等五个部分,五级以上还增加了乐队乐曲片段。广大小提琴业余爱好者在没有许多练琴时间和教材的情况下,只要依照本教程的规定内容,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就能逐步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技能,并对小提琴的经典文献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ECC教育理念即“Every Child Can learn Music”(每个儿童都能学好音乐),这也是亚洲铃木协会的教育理念。《铃木小提琴二重奏集》系列图书将ECC教育理念和音乐创作相结合,将枯燥的技法和单旋律练习融于快乐的ECC音乐教育理念中,把铃木小提琴教材的单旋律内容用二重奏的形式编写,为提琴爱好者找到一条不同的学习之路。适用于开展提琴集体课、教师和学生的一对二、一对多教学、舞台演出等。并辅以精心录制的音频,让小提琴“教”与“学”更快乐、更科学、更高效。
为了满足初、中鞿小提琴教学中的现实需求,特别是第二至第七把位的学习需要,我从克伦克的教程中编了这本练习曲。 为了表现音乐的内容,使演奏具有艺术性,我认为有必要通过一些节奏和弓法变化以及不同的力度表情,来扩展练习曲的学习,以使学生能仔细和深入第进行学习,并在获得扎实技术基础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音乐感。 从音乐的角度笔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都是极有价值的这部《克伦克小提琴练习曲选》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使小提琴七个把位练习的教材建设得以充实,对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
本书是以加拉米安版本为依据,对每首练习曲进行详细解说,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学习兴趣,本书还附上了《克莱尔小提琴练习曲42首》的二重奏本,1、小提琴采用加拉米安版,2、小提琴是克莱采尔原作。 克莱采尔的小提琴练习曲已有18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小提琴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首先在于经过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证明它是一本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基础教材。只要严格训练,它能为小提琴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全世界的音乐院校都在采用它,不仅演奏古典作家的作品或现代小提琴音乐需要它,对于我国小提琴音乐事业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为丰富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小提琴教育家蒋雄达先生将人们喜爱的一些中外少年儿童歌曲和民歌,改编成通俗、简易的小提琴二重奏曲。这些乐曲不但能开阔琴童们的音乐视野,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学琴的兴趣,感受两人在一起演奏的快乐。 小提琴二重奏一般指由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两个声部组成。演奏者应该对乐曲有共同的理解和诠释能力,并做到演奏方法统一、互相配合默契,从而感受到此种演奏形式独有的魅力。二重奏的演奏形式有益于培养琴童演奏的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为此,琴童们学习到程度,增加二重奏曲目的演奏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本曲集的每一首乐曲同样适用于二声部的小提琴齐奏,可供中小学、青少年宫的弦乐队以及建制不同的小提琴培训班选用。顺便提及的是,这是一本二重奏曲的乐谱,如若有钢琴或手风琴以及电子琴
这是一本第的小提琴独奏曲精编。这本浩瀚豪华的曲集包含69首世界最重要的作曲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杰作。这些独奏曲均带有的钢琴伴奏谱,以及适合小提琴独奏的、供小提琴演奏者使用的分谱。分谱标记乐曲的句逗划分和指法,以供参考使用。本书精选了巴赫、比捷、贝多芬、布拉姆斯、德彪西、德沃夏克、李斯特、门德尔松、莫扎特、奥芬巴赫、帕格尼尼、拉莫、圣-桑、舒伯特、舒曼、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以及许多其他大师的人喜爱的经典小品,无论专业小提琴演奏家、教师和学生,还是业余小提琴爱好者,都可以从中享受小提琴演奏的无穷乐趣。
小提琴自诞生之初,就因其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小提琴的音域宽广,发音纯美柔和,适于表现忧伤、热烈、活泼、华丽、辉煌和富于戏剧性变化的情感。小提琴既是个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也是交响乐中的主导乐器。 现代小提琴的形制确定于16世纪末,早期主要用于舞蹈和歌唱的伴奏。17世纪以后,随着小提琴制作工艺的不断完善,演奏技巧的日益发展,音乐创作上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系也逐渐成熟起来。其中,《沃尔法特小提琴练习曲60首》作品45号、《开塞小提琴练习曲36首》作品20号、《马扎斯小提琴练习曲》作品36号、《顿特小提琴练习曲24首》作品37号、《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42首》等一系列教材经过百余年的教学实践,被公认为是非常有训练价值的教材,也被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至今。 小提琴不同于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