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病理生理与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以 医学的温度 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中医、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癌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等观点。本书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本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癌症免疫治疗科普读物。本书从癌细胞与免疫系统的复杂关系入手,带领读者探索免疫治疗的科学原理与发展历程。从诺贝尔奖的突破性发现到现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疗法的应用,再到未来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等前沿技术,书中全面展现了免疫治疗如何改变癌症治疗的格局。同时,本书还揭示了化疗、放疗、靶向药物与免疫系统的深层联系,并提供了通过饮食、锻炼、情绪管理提升免疫力的实用建议。无论是癌症患者、家属,还是对免疫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与希望,了解免疫治疗如何为人类战胜癌症带来新的曙光。
《一个医生的故事》在本书中,著名医学教授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五十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却的点滴小事。 年轻时在乡下给牛接生的奇特经历,帮助产妇分娩时突逢地震的惊险场面,主治的小女孩面临死亡却只怕家人伤心的感伤故事 作为妇产科医生,他在迎接无数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切与哀痛。他以 医者的仁心 见证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剧,也在穿梭于手术台与病房的间隙中,生发出了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考。
本书以手绘漫画的形式讲述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难点精髓,用拟人化的形象和脑洞大开的比喻,搭配日式吐槽与冷笑话,将医学名词重现为一个个生动的小剧场,帮助读者轻松理解。全书共十章,从微观到宏观,由细胞讲到组织、器官、系统,纵向梳理身体进化历程,横向对比物种之间差异,多视角解读人体的独特之处。书中回顾了改写世界的医学发现与伟大人物,也穿插着作者行医多年的见闻感悟。在他看来,人体不仅是一部复杂而精密的超级机器,更像一个混沌的微观宇宙,堆积着40亿年进化的历史。
《一个医生的序言》的48篇序言是从作者(郎景和)的百余篇序言中遴选出来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当然是医学的,倒不都是妇产科学的。篇幅长短不一,正如散文与小品,体现了文体的灵活性,所谓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时也会 仓促应对 或 欲言又止 。有几篇手书,朋友早已评定为 有书无法 ,权当插页调剂。
本书是陶可胜等医师根据三十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体会,充分考虑目前患者、临床医生的现状和需求,并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所编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学专著。该书共分为10章、35节,针对366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全书以问答形式介绍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基础常识、检测和诊断、中西医治疗、孕产妇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以及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防治。附有幽门螺杆菌发现的故事、国内外专家近期新达成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共识意见。本书既是一本医学专论,又有医学科普性,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反映了当前国内外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进展、新成就。
任何一所医学机构,包括医学院、医院及其相应科室,都需要才华横溢、甘于奉献同时又具有良好组织能力的人才来承担领导角色。每一名医学生,如果通过有效的训练,培养起自已独当一面的领导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本书回顾了医学教育的变革历程,介绍了各类医学教育组织,明确了教育体系中对每个教师的要求及期望,指导如何发展医学事业。尤其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以访谈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了当代美国的一些医学教育大家们的心路历程,其中也包括了《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临床教学丛书》的主要作者群体,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和借鉴意义。
《卫生法学》系统介绍了我国现行主要的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法涉及的法学基础理论,对现代医学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法律问题作了有力的探讨。《卫生法学》采用**资料和学术成果,使《卫生法学》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书稿作为中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编者选取了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作品,并且在每一部分按照主题导读、时珍故事、中医药文化、草药认知等几大模块进行编写,能起到科普传统中医文化的作用。书稿从药物学家、中医学家、养生学家、博物学家、文化学家、学者等角度全面介绍李时珍的思想和成就,按照各个不同的身份,对李时珍的经历、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角色下的李时珍所具有的思想。
本书以SPSS20.0为主要版本,以“方法、应用”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其在医学中的应用,重点解决医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本书从医学统计学课程讲授、学习思维出发,共20章,其中有17章按《医学统计学》(修订版)的内容编排,并依据读者要求和实际需要补充了多因素资料分析SPSS应用,如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等。
《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这是一本关于协和前世今生的史书。作者(约翰·齐默尔曼·鲍尔斯)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活动为主线,描绘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长轴画卷。书中纪录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诞生、兴盛、挫折和复兴的演变,忠实反映了洛氏基金会以“促进人类福祉”(toward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为目标、欲以西方科学改变中国的努力。
关风光主编的这本《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手册》系编者在系统总结与归纳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专业书籍资料以及临床实践标准,针对中风患者及其家属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编写而成的。全书共8个部分,内容涉及中风相关知识、安全用药管理、日常膳食管理、生活起居管理、情志管理、康复锻炼管理、中医特色康复及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管理。书中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示例得当切题,简明准确,且很好具有科普性,有较强的实用性、知识性和创新性。 本书可供康复护理工作者、社区卫生工作者、中风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阅读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进行普及阅读和了解。
《医学伦理学(第3版)》由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承德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深圳高等职业学院、广东商学院、嘉应医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全国15所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师编写。 目前,“医学伦理学”研究已取得许多成就,国内外教材版本已很多。在编写过程中,《医学伦理学(第3版)》编者虚心、认真地搜集、参考了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的相关著作和教材,得到很多收获和启发,书中吸取了不少同行的研究成果,在此,我们一并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医学伦理学(第3版)》尝试用新的视角和体裁写作,从生动的案例引入,提出问题,吸引读者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书中案例没有分析,留给教师和学生思考、分析
《奋斗 怡悦》以王以光教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具体介绍了其五十五年的抗生素研发历程。同时也是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抗生素研究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生平医大毕业、留学专业学习抗生素开始,到研制灰黄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西罗莫司、泰古霉素及基因工程抗生素等等的过程故事,到潜心育人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等。同时,其新药研发证书也在近日即将获得,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组织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发布会。
本教材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是专门为中高职医药卫生及护理专业的学生编写的。目的是让他们明确伦理学和医护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了解、熟悉和掌握医疗护理实践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推动和提高医疗护理服务品质。本书共分为八章,每章前用“导言”和案例及其点评导人新课,便于学生了解本章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后有“小结”、“自测题”,既可供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测评也可供教师考核时参考。每章的正文插入“链接”和大量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后还编入近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