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
本书介绍了专项体检项目、基因检测、常见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及日常生活中个人卫生防护方法,包括健康体检相关基础知识,健康体检中涉及的体检项目,重点对各个检查项目的原理、适应证、检查中的配合进行了介绍,并列举了典型病例。本书第2版增加、完善了体检项目,体检报告解读,乳腺自我检查方法,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介绍。同时,针对当前慢性病中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的几种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胖症、脑卒中、糖尿病等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最新诊断标准、相关检查及自我健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介绍。书中涵盖了健康体检与慢性疾病管理,内容系统、全面,图文并茂。
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藏族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历史悠久,自成理论,风格独特。本书根据清道光年间蒙古族罗桑却佩所著《藏医药选编》翻译,原著共分为一百二十一章,分述藏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各科治疗、药物、方剂以及一些特殊疗法,现整理成一百二十章以及索引部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译者对原著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剔除了书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尽量留其精华。千百年来,它为藏族和蒙古族的民族繁衍、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小册子是《Guide to Imagery》丛书中的一本。这富含图片的书为我们展示了西方艺术中关于疾病、医疗主题的各种作品,从古老的埃及壁画到中世纪的手抄本,从文艺复兴时期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们的油画和雕塑到现代二十世纪画家如马蒂斯、玛格丽特的作品,可谓应有尽有。全书按照疾病、检查、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列出近百个主题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医疗和艺术的互动产生的作品。 该书通过艺术史专家和临床医生对艺术作品的双重阐释,为读者介绍艺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医疗历史背景,以及所涉及的医学专业知识。为读者了解西方艺术以及西方医学史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角度。引进的需求点: 1. 角度新颖,有趣,对于医学生了解医学史和西方艺术都是一本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入门型好书。 2. 通过艺术作品,为医学生学习西方医学史提供了非常好的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其致死、致残率较高。胶质瘤一般不会向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转移或播散,病理级别和恶性度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恶的胶质瘤复发期可以短于半年,有些低级别胶质瘤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甚至治愈。一方面由于大脑是人体神奇、复杂精密的器官,谈到脑部肿瘤更让人觉得神秘莫测;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治疗药物的发展,关于脑胶质瘤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为更好地为患者带来科普,帮助更好地就医,以及神经外科医生关于脑胶质瘤诊疗进展、规范化诊疗的交流。
本书首次从综合和整体的角度,以耆婆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宗教、医疗、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内的关联和影响,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性揭示出来,为进一步理解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医学文化交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代表性的实证分析。本书的附录部分是敦煌出土《耆婆书》梵文本残卷的汉译以及敦煌于阗语本《耆婆书》残卷(英译版)的汉译,这是中古医疗史和宗教史研究的一份基础史料。
为什么人类会腰痛?为什么鸟类有羽毛?为什么希腊人在晚上会将马车轮子卸下来?为什么一座吊桥即便开通了8条车道也不至于倒塌?为什么堤坝可以阻拦或释放巨大的水量?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高楼大厦、桥梁等,都要承受一定的机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断或倒塌。结构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事物中都存在一种结构。当我们思考结构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为什么建筑物和桥梁不会坍塌,为什么飞机不会解体,也要考虑虫子为何长成那种形态,蝙蝠为什么能飞过玫瑰花丛而保持翅膀完好无损。这本书将解答你的这些疑问。你将发现,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类的设计需求如何推动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结构都各有其存在的道理。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医疗体系转型和医师群体困境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12月针对全国各级医院的1万余名医师开展的“中国医师调查”的丰富数据,作为“中国医师”研究系列的第二本著作,延伸了前一部《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的未尽之探讨,分析了医疗市场化、科技应用、医患关系等多个面向对医师群体的影响。 针对医疗转型中遭遇的难题和困境,书中总结了五个转型迷思:医疗面临的道义悖论、市场机制的双重影响、科技认知带来的量质冲突、绩效运作带来的两面性、医师发挥主体性与外在约束的碰撞。本书将医疗置于整个社会变迁与发展中进行了探讨,为医疗转型走出悖论、突出重围提供启发。
《生命力》汇集了罗宾斯对全球100多位医学专家、医疗领域开拓者的采访,介绍了众多精准医疗领域惊人的前沿突破和令人振奋的康复故事,也记录了罗宾斯本人人生旅程中的重大事件。在被告知自己的健康问题难以逆转之后,罗宾斯亲身体验到再生技术不仅帮助他解决了健康问题,而且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壮。 《生命力》适合所有人,无论是专业运动员、正在经历疾病困扰的患者及家属,还是希望提升自身精力与活力的普通人。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让你拥有更强大的免疫系统,延长寿命,逆转衰老,且时刻精力充沛、元气满满。
1910年卡耐基基金会发布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俗称 弗莱克斯纳报告 ,为医学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设定了卓越的教育标准。然而,20世纪的现实发展距报告所倡导的专业理想渐行渐远。 弗莱克斯纳报告不仅揭露了美国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差距和教学实践中的不科学性,同时还为改进美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模式。它丌启了美国医学教育规范化、标准化的新时代,宣告了整个美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始。正因为得益于该报告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才有美国今天医学教育以及医学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2010年卡耐基基金会发布了《培养医生:对医学院与住院医师规培的改革呼吁》,被称作 弗莱克斯纳报告2号 ,提出了21世纪医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学习结果的标准化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理论知识与临床体验的整合;培养探究与创新的习
《森林医学》中包含了关于森林疗法的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实证,并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及欧洲境内森林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全新趋势。**部分导言,第二部分森林环境的评价,第三部分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第四部分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绿地及人类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第六部分森林与人类健康研究:全球研究趋势。
重症之后,终身患者要如何与疾病共处一生?移植手术后,患者要如何接受生活的不便,应对未知的变化?急救治疗中,伴随着重症监护而来的综合征有哪些?危重症救治和后期护理中,有哪些常规与非常规的做法? 这是一本让读者深入了解危重症救治、反思技术发展的医学人文经典之作。书中,作者丹妮拉 拉玛斯以克制的笔触,深度记录了危重症治疗鲜为人知的一面 离开ICU并不代表一切好转,先进的医疗技术虽然救活了患者,但也造成了生死之间的复杂境况,其中,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其家属,都时常面对窘迫与希望并存的选择。 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医生的专业视角记录了许多患者的真实经历,这其中有迟迟等不来器官移植的4个孩子的母亲,有遭遇意外丧失记忆与自理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如果你正在陪伴身患危重症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相关
本书精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例43个,每个病例从基本情况、辅助检查、护理计划、健康指导、知识速递等进行阐述。其中,护理计划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士实施、效果评价;知识速递则是针对典型病例,提出关联密切的问题并进行回答,然后给出循证结果;病例最后附有疾病诊断及治疗流程,可帮助提高护士的临床思辨能力。 本书可供临床各科护理人员参考使用。
《国家地理人类进化史:智人的天性》是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馆官方指南,由国家地理权威出版,它采用现场考察、实证研究的科学方式,综合运用了考古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基因组学等近期新研究成果,通过来自世界各地考古遗址的化石、工具和其他人造制品,以及DNA检测等,向我们讲述了人类进化的奇妙旅程。 在60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体型、脑容量、使用工具的能力和社会网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地球环境的剧变中,人类谱系树上不止存在过一种古人类,但只有智人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智人在众多人科物种中既不是不错壮的,更不是最灵活的,但符号和语言的使用,社会网络的形成,使得信息和资源可以交换,从而推动了使用工具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人类具有了强大的适应灵活性,这才是我们在这场竞
陈志南、陈惠鹏主编的《生物医药与人类健康(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丛书》在概述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和分子医学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了生物医药四大领域——诊断、药物、防病和再生医学前沿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展望了生物医药技术对“4P医学”——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为一体的医学模式——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生物医药技术发展与人类健康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医药科研、管理和实践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关心医药技术的大众了解未来生物医药技术使用。
本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这场讨论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工业革命。作者使用了“技术对话”这个术语来挑战自上而下的“技术转移”概念,它表明技术传入一地后,通常被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条件,也常常引发进一步的创新。本书追溯了一千多年来的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农业、火器、印刷、电力和铁路等技术的变化,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 以往,衡量进步的标准是技术革新的速度、创造产出及利润的提升效率;当下,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本书的最后几章将故事带入更具现实意义的21世纪,从全球视角讨论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数字化在内的技术发展,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工业革命来迎接人类世的挑战。
《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优选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作者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随着医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人类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 临床诊疗技术不断完善和升级,疾病防治模式正在向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的方 向发展。临床医学研究作为衔接基础医学和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医学新发 现、推动成果转化、验证医疗技术与医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善临床诊疗标 准规范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对提升临床诊疗技术和疾病防治水 平、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系统反映中国临床医学研究的年度概况和主要成就,总结发展经验,分析、 研判未来趋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自2018年起组织开展《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 展报告》的编制工作。《2023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延 续了之前的框架,以文字、数据、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2022年度国内外临床 医
本书阐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基本准则和主要任务、学科的基础(职业生理学,职业心理学和职业病理学)和方法学(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和职业功效学),职业人群的接触(生产性有害因素)和对职业人群的健康效应;论述了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的途径和方法,职业伤害和职业安全的概念、内容、对策和处理,将职业与安全放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重要地位。
本书主要介绍医学科研特别是中医学科学科研的思路与方法,旨在使中医药专业学生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掌握医学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历程与重大成就、科研选题策略与方法、基础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临床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中药研究新技术、中药新药申报的方法与规范、循证医学思想及其核心研究方法、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的申报以及研究生开题报告撰写等科研思路与方法。相关内容体现了继承中医药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现代自然科学,重视宏观与微观相关哲学思维的结合科学特点。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写,旨在面向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国家层面的技术方向选择、战略制定与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决策支撑。《BR》 丛书广泛凝聚了科技、产业与经济各领域院士、专家的集体智慧,在系统开展技术预见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工程科技发展趋势,勾勒世界工程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六大愿景’描绘中国社会发展态势、愿景和需求’提出面向2035年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构想及中国工程科技总体发展路线图;针对12个工程技术领域,提出重点任务与发展路径、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项目’以及需要重点部署的基础研究方向建议;同时,针对制约我国工程科技创新和应用的主要问题,在顶层设计、体系谋划、长远部署和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