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历史,一直是人类为生存和健康而战的历史。从古代到今天的医生们,在治愈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充满惊奇趣味的冒险故事、荒诞不经却又鼓舞人心的伟大尝试。 史前时代的巫医将疾病视作对灵魂的诅咒,东方的古老医学则用针灸和艾草,调节体内的 行气 平衡。中世纪医生曾把水蛭吸血当成的良方,而科学的血液循环理论,要等到17世纪的人体解剖之后才确立。在消毒、止血和抗生素等基础知识问世之前,外科手术曾是一门行走在死亡边缘的 理发 手艺,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发展,未来的基因编辑、组织工程,将带来全面改善人体健康的新浪潮。 DK经典图文书以时间为线索,用几百幅插图、年表和专业解说,呈现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世界医学历史进程。从古代文明中医疗之神的传说、中世纪医学的怪异器械,到现代医学中细胞、病毒
本书是一本探讨我国公立医院门诊管理模式创新的专著。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管理团队。本书基本内容框架来源于该院(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该院)近年来的调研、承担的卫生政策课题以及管理实践成果,该院在门诊管理和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鲜明的管理特色,特别是在多学科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上海乃至全国门诊管理改革都具有代表性。全稿共分8章,总结了国内外门诊管理的理论体系与管理思路,介绍了公立医院门诊管理的理念设计与实践案例,以医院门诊流程再造过程为核心,全面展现了公立医院门诊管理模式的建设经历;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深入展开门诊综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既参照着理论不断优化和提高门诊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又持续摸索并归纳其
1968年,在“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不但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农村,而且由上海近郊川沙县开始,被称作“我伲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的“赤脚医生”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落后乡村缺医少药的窘况,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建立了以社队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也创造了当代华佗孙立哲们的“神话”。事实上,赤脚医生还与社队干部、民办教师、农技员和大小队会计一起,构成了与道地的“泥腿子”们相对应的某种准知识、技术或管理阶层。本书通过口述访谈和文字档案还原了特殊时空背景下医患群体的集体记忆,也使中国医疗制度史的叙事更加全面。
本书首次从综合和整体的角度,以耆婆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宗教、医疗、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内的关联和影响,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性揭示出来,为进一步理解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医学文化交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代表性的实证分析。本书的附录部分是敦煌出土《耆婆书》梵文本残卷的汉译以及敦煌于阗语本《耆婆书》残卷(英译版)的汉译,这是中古医疗史和宗教史研究的一份基础史料。
重症之后,终身患者要如何与疾病共处一生?移植手术后,患者要如何接受生活的不便,应对未知的变化?急救治疗中,伴随着重症监护而来的综合征有哪些?危重症救治和后期护理中,有哪些常规与非常规的做法? 这是一本让读者深入了解危重症救治、反思技术发展的医学人文经典之作。书中,作者丹妮拉 拉玛斯以克制的笔触,深度记录了危重症治疗鲜为人知的一面 离开ICU并不代表一切好转,先进的医疗技术虽然救活了患者,但也造成了生死之间的复杂境况,其中,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其家属,都时常面对窘迫与希望并存的选择。 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医生的专业视角记录了许多患者的真实经历,这其中有迟迟等不来器官移植的4个孩子的母亲,有遭遇意外丧失记忆与自理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如果你正在陪伴身患危重症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相关
本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这场讨论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工业革命。作者使用了“技术对话”这个术语来挑战自上而下的“技术转移”概念,它表明技术传入一地后,通常被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条件,也常常引发进一步的创新。本书追溯了一千多年来的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农业、火器、印刷、电力和铁路等技术的变化,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 以往,衡量进步的标准是技术革新的速度、创造产出及利润的提升效率;当下,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本书的最后几章将故事带入更具现实意义的21世纪,从全球视角讨论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数字化在内的技术发展,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工业革命来迎接人类世的挑战。
《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优选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作者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随着医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人类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 临床诊疗技术不断完善和升级,疾病防治模式正在向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的方 向发展。临床医学研究作为衔接基础医学和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医学新发 现、推动成果转化、验证医疗技术与医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善临床诊疗标 准规范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对提升临床诊疗技术和疾病防治水 平、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系统反映中国临床医学研究的年度概况和主要成就,总结发展经验,分析、 研判未来趋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自2018年起组织开展《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 展报告》的编制工作。《2023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延 续了之前的框架,以文字、数据、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2022年度国内外临床 医
本书系统介绍了DRG/DIP下局端测算体系、DRG病组开包DIP病种临床路径建立与优化、病种临宋路径听证会表单制作、临床科室精细化运营管理、DRG下病组开包DIP病种三段论细分的理论及实践等内容,DRG下病组开包DIP病种三段论九分法划分原则、为解决临床路径中变异问题而独特设计的诊疗项目系数化,是本书的两大亮点。本书是作者团队对超过500家医院定制化DRG/DIP咨询辅导的体会和感悟,共使用219张数据表格,给出BR23、HC35、ET25、KD19等病组三段论明细和临床路径听证会后的标准表单,讲解深入浅出,指导性和应用性强,可供医疗机构管理者和各科室参考。
儿童言语发育异常主要包括语言发育迟缓和语音表达障碍两大类,可能是由于智力发育障碍、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性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所致。国内儿童语言康复起步较晚,既专业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训练指导书籍较
《中国科技之路丛书(卫生卷) 健康中国(配增值)》通过梳理卫生健康中国百年历史画卷,展示中国科技之路中健康之路的重大科技成就、重大科研成果、重大科技产品、重大科技事件、重大科技政策、重要科技人物,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体现科技为民的初心和使命,从而为党和国家 立心 ,为人民健康 立命 ,为科技强国 立力 ,为健康中国 立信 ,为民族复兴 立基 ,为青少年 立志 。 全书内容分为三篇: 篇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医药科技成果的总结:第二篇采取 6 1 的编写模式,包括基础、临床、口腔、公共卫生、药学、生物医学工程6个西医方向大学科和1个中医大学科,分学科介绍百年来医药科技的 亮点 ;第三篇是对卫生健康科技发展的展望,既客观地介绍成果,又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分析未来发展的方向。
混沌理论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科学知识之一,它掀起了人类思想的新浪潮。从洛伦茨发现蝴蝶效应开始,混沌理论阐释了生命的节律、社会的演变、自然的形状和宇宙的常数,那些貌似不相干的无规则现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类看待自身与万物的视角也被拓宽。科普作家格雷克凭借极高的科学素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混沌理论的奥秘。科学家们的敏锐、执着和创造力,以及他们追寻真理过程中的沮丧和欢欣,透过作者鲜活的文笔一一呈现。本书是格雷克的成名之作,也是混沌理论领域的科普名作,至今已翻译为25种语言。本书适合对混沌理论和科学故事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探险史。探险所见只有通过地图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 1万多年前,人类可能就已经开始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刻画在洞穴岩壁上,早期地图应运而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崛起,地图逐渐成为记录发现的重要工具。中世纪结束后,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新纪元,无数探险家们也开启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征途。 自此,“世界”的边缘不断被拓展,人类文明从地球一隅扩张至无边宇宙。那些所有伟大的时刻和艰辛里程,都被探险家们一一记录在地图中。从弗拉·毛罗绘制的欧洲地图、詹姆斯·库克的《南太平洋海图》,到斯文·赫定的中亚探险地图、从卫星影像中整理出的美洲地图,透过地图,世界的样貌一点一点清晰地拼接在每个人眼前。 本书精选120余幅来自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珍贵地图,内容从史前到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再到帝国主义全球扩张
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藏族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历史悠久,自成理论,风格独特。本书根据清道光年间蒙古族罗桑却佩所著《藏医药选编》翻译,原著共分为一百二十一章,分述藏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各科治疗、药物、方剂以及一些特殊疗法,现整理成一百二十章以及索引部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译者对原著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剔除了书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尽量留其精华。千百年来,它为藏族和蒙古族的民族繁衍、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案例形式介绍体液细胞形态诊断的新进展、实用技能和临床经验,共分三章。第一章为35个体液细胞形态诊断沟通案例,每一个案例包括案例经过、沟通体会、专家点评三部分,由国内专业领域资深专家点评案例,分享经验,突出了与临床沟通、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第二章为69个体液细胞形态病例分析,通过病例资料、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临床诊断、病例分析四部分展示每一个疾病的诊断过程,包含多学科的检查、综合的诊断思路,开阔读者的视角,丰富检验人员解读疾病的体验。第三章为经典彩图。本书内容实用,涉及临床各种体液标本类型与广泛的病种,包含很多临床不典型、少见、罕见案例,具有较强的新颖性、知识性、可读性。可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临床医护人员及医学院校的师生参考。
数字化技术的本质作用是重构人与机器的关系,但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关键,是要把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统一起来。为此,需要深入理解现代工业的本质特征和技术发展的规律,需要长期坚持用数字化技术加速工业技术的演进。本书阐述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本书分成六个部分。前面两部分介绍技术演进的基础知识,中间三部分分别从IT、DT、OT的角度理解数字化技术,以及对错误观念和文化冲突进行了反思
陈志南、陈惠鹏主编的《生物医药与人类健康(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丛书》在概述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和分子医学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了生物医药四大领域——诊断、药物、防病和再生医学前沿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展望了生物医药技术对“4P医学”——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为一体的医学模式——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生物医药技术发展与人类健康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医药科研、管理和实践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关心医药技术的大众了解未来生物医药技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