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1912 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 本书为《大道显隐 李经梧太极人生》的姊妹篇,由李经梧的弟子梅墨生和李经梧次子李树峻编著。书中集中展示了李经梧的武术文献和太极功夫,收录李经梧传太极内功、手抄《太极拳秘宗》及笺注、李经梧陈式太极拳经典拳照,为太极拳的修练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和借鉴。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省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夏绍龙将王玉山先生生前传授的太极螳螂拳的全部打法和精髓做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归纳,潜心著述数个春秋,终于成书。本书以太极螳螂拳技击理论为基础,涵盖螳螂拳之传统拳法精要,既包含螳螂拳摘要、八肘、崩补和乱接的传统套路和拳谱精华,又以实战拆招的形式讲解螳螂拳拳法中的要手,以及在散手技击中的应用。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深入挖掘了螳螂拳这门武林绝技,又传递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正能量。
一、《太极拳法阐宗》继许禹生先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而作,以阐发太极拳固有之道义。寓提倡忠勇、豪侠,明礼义,知廉耻,轻死生,重气节之精神,与以门户自限者有别。 二、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分述太极拳之流派、意义、文献、名著、教练法及术语释义。下编分述太极拳路姿势、步法、身法、使用法、推手术及体用概论。寓先知后行,知而更易行之意。 三、该书原稿遗失,续编于军书旁午、枪林弹雨之际。为求明畅,不加修饰。因是编为技术书,非学理书故。 四、该书注重实事求是,养成国术技能。于散手使用法,着着详叙。皆实施于平时及军中而有显著效能之技击法,且可着着实用于推手术中。阅者幸予注意。 五、该书之编成,正民族自卫战争紧急之时,名人题序,多行谢绝。其所作跋词者,皆曰与共患难同生死之士
本书首次披露八卦掌内功不传之秘 转天尊 八卦走转。八卦走转是程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铁恩方在习练八卦掌80多年的过程中不断体认、总结,于89岁时去繁就简编创而成,由蓝晟整理成书。书中系统介绍了八卦走转的渊源、理论基础、进阶层次及深研路径,逐句解析了心法歌诀,展现了大道至简的中华武术精粹,不啻为内家拳共通的基本功。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健身气功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新时期编创推广的各种健身气功功法,也有十几年的实践积累。此次编撰系列通用教材,既要加强对健身气功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也要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更要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使健身气功养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一步推动健身气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贡献健身气功智慧和方案。这次编撰工作是以科技攻关的方式展开的。《健身气功导论》委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陶祖莱研究员撰写,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视角,探讨并系统阐释气功健身的基本原理、练功要素和实践指要等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健
.
本书系《太极大家》丛书之一。 吴图南(1885 1989),蒙古族人,9岁开始习武,先后拜著名太极拳家吴鉴泉与杨少侯(杨式太极创始人杨禄禅的孙子)为师,深得吴杨两家太极功夫之精髓。吴图南早年就读京师大学堂,他除了是太极拳名家,有高深的造诣外,还精通考古、文史和经络学,并通英语、法语等。解放前曾在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担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解放后,继续从事太极拳的普及和研究,并担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刀》《太极剑》等。本书作者曾随吴图南先生习练太极拳40余年,书中除了全面展示吴图南先生的三世七太极拳、玄玄刀、乾坤剑等功技外,同时记述了先生太极内功修炼、太极松功练法、九宫步练法等不传之秘,以及先生
八段锦,易学易练,那女老幼,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都是可以练习的,因为健身功效显著,得到广大练习者的喜爱。 五禽戏,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方法之一,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为主,相传为名医华佗创编,健身效果被历代养生高手所推崇。 太极拳,现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摘除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 24式精编而成的。 太极扇,现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扇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合了扇术的特点,既继承了民间扇术的技法,又具有太极拳的基本风格。
王行洪现任世界文化艺术联合会会务顾问,曾历任北京武协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2015年8月被《少林与太极》杂志列为封面人物。2018年获得 武林名家 武林百杰 称号,作为武学名家入选《中国当代武林精英大典》。2019年被世界著名武术家评审委员会评为 世界著名武术家 。2019年被世界武术搏击联盟授予 九段 证书。入选2020年《中国武术家风采》日历,获 中国武术家 称号。 王行洪崇尚武德,尊师重道,热心武术普及传播,教拳近30年,传授中外学生上千人。在国际国内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王行洪擅长机械技术,已申请或拥有多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旋转切割式料理机的专利,就是利用太极的弧线圆形运动原理,将直线运动的擦丝器改为圆形运动,从而巧妙地获得了切丝安全和效率兼顾的解决方案。此外,
太极拳是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中独具儒家、道家思想的传统拳术。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拳,都是为寻找传统太极拳的练法。而自从我们把太极拳作为表演、比赛项目,推广成大众健身的运动形式,太极拳就失去了 太极阴阳互根、在动态中不断平衡、和谐变化的辩证核心思想 的理念。黄永德师伯说: 健身没问题,不出功夫。 花了那么多时间,流了那么多汗水,有谁不想出功夫?方宁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练太极拳就要出太极功夫 。很多有多年竞赛套路经验的拳友纷纷转向对传统太极拳的学习,这就更需要一本揭开太极拳神秘面纱的传统太极拳基础练习方法的书籍。 《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教与学》首章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和拳架的特点,明确写出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眼法上的规格标准。第二章以传统杨式
图解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 由国 家级运动健将、太极拳世界冠 军高崇示范动作并作为武术指导。《图解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精编视频学习版)》在简要介绍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以600多幅高清连拍图结合细致的文字说明的方式,对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 式连贯套路进行了讲解。《图解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精编视频学习版)》适合太极拳尤其是陈氏太极拳爱好者进阶学习使用。
道家三丰自然式太极拳健身作用十分明显。比如深、长、细、匀的呼吸方法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降低了能量消耗;收气、养气蓄而不发的意念,使正气充足,推动和促进了血液循环;以意用气、导气,打通了经络,消除了病灶,提高了免疫功能;翻转起伏和独立平衡的动作,锻炼了骨骼、韧带和肌肉。这些都起到了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道家三丰自然式太极拳静可健身、动可防身,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在这些年的习练中,我积累了不少经验,现特将这些感悟和体会编著成书,并根据师爷口授的拳谱,经我认真归纳和整理定为《三丰自然式活步太极拳》,共109式,希望能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参考,同时为道家三丰自然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扬尽一份微薄之力。
古人云: 筋长一寸,寿长十年 。太极抻筋拔骨健身功源于古代导引吐纳术,为历代武术家、道家修炼内功的不传之秘,可视为传统的太极拉伸之术。本书共整理了24种动作,精炼合理,循序渐进,内涵丰富,简单易学。长期坚持练习,能疏通身体所有经络,锻炼到身体各个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脏腑,增长功力,增强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改造身体,达到皮、肉、筋、骨、髓分而合之的境界。同时满足居家、办公室、户外等各个场景,随时随地可进行锻炼。图文结合,全彩印刷,每个动作均配有相应的二维码教学视频,方便学练。
《太极拳道:拳架与着法》分三章内容,第一章为拳架教学,第二章为着法应用,第三章收录了郑琛恩师2014年5月创编的通脊功。他创编通脊功的目的,主要是对人体脊椎进行合理科学的锻炼,以弥补拳架中因为保证身法中正而不能前后俯仰、不能左右弯曲,故使脊椎锻炼受到一定限制的不足,从养生健身和技击的用途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此部分内容由郑琛先生视频演练。根据恩师的授意,由我根据视频整理成文字并进行视频截图,再仿照截图由我演练拍成图片插入文稿中,作为该书的一部分。将通脊功内容放入该书,其目的是让学者共勉,使大家共同受益。 该书采取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其核心理念是:让新学的拳架每一个动作的定势,与现在完整演练的拳架在空间的停留动作方向一致。当分解动作练熟了,就会逐渐减少在定势动作上的停
太极拳是武术,同时它又是文化、艺术。《走进太极内核》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分析了太极拳与国学、 三教 及其他拳术运动的关系,就是为了使读者从多个角度审视太极拳,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太极拳,以便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这样才能使习练者从诸多方面吸收太极营养,得到更多的好处。 太极拳的产生和沿革、太极拳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与太极拳相关的理论是太极拳习练者应该掌握的常识。《走进太极内核》虽未详尽论述,但也做了一些必要的说明,目的是使读者知晓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了解太极拳先人的历史贡献,以便把握学习太极拳的方向,明确习练的重点。 《走近太极内核》一书还对太极拳的门派、太极拳的数学意义、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与现代科学等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
本书是张喆先生于1958年撰写完成的一部关于太极拳行功方法的书稿,原名为《太极拳一百零八式行功练习要诀和呼吸方法》。108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先生之子杨班侯,亲自传授于弟子张策,张策又亲授其堂弟张喆。包括套路、推手及对练等内容,是杨式太极拳早期的练习方法,具有技击实用价值和养生功效。
本书内容为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先生四子杨振国真传。传统杨氏太极拳九十四式,身法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和顺,拳速缓慢均匀,周身圆活连贯,兼备轻灵沉着,招式虚实分明,体用效果突出。传统杨氏太极拳九十四式,对手眼身步法有严格的要求,一招一式必须规范正确。作者为此在书中对九十四式动作进行了详解,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阅。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广九十四式太极拳,为了易学好记,同时也为了表演、比赛和段位考试,作者在九十四式基础上,创编了 传统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 ,练习时间为四到六分钟。 杨振国大师拳势解析 是这本书的特色内容,目的是通过拳势的重要特征的理法分析,使传承人以及拳艺爱好者,进一步掌握前辈的拳势并精通其力学原理、生理规律,更好地掌握关键技术。
《图说杨式太极剑》一书是此套丛书中的第1本,它以一种全新的构思进行编纂,重点在于 图说 二字。每个动作名称出现都以详尽的分解动作画面为主说明动作的过程,力求每位练习者通过动作画面达到尽快掌握动作的目的;同时又创编了 分解动作名称(教学口令) ,这样就更有助于教学和练习者掌握动作;以汉语拼音注音,便于国际友人学习使用;配以微信二维码,读者可随时观看视频更直观地学练。 传统杨式太极剑的动作演练速度一般来讲属于中速或慢速,其表现的韵味是庄重的、华贵的、稳健的,非常的大气。在动作演练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传统杨式太极拳 腰为主宰 的动作理念,充分地表达出以腰带身、以身带剑、以剑领神之身械协调和剑法、剑力贯穿一气的韵味。传统杨式太极剑在演练过程中,注重身法的变化是精髓,强调步法的变化是主宰,